歌唱语言与歌唱发声状态的规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歌唱语言与歌唱发声状态的规律初探

梁继涛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52-02

众所周知,歌唱是“用人声唱出与语言结合的音乐。”这样一个粗浅的定义就指明了构成歌唱行为的第一个要素是人的声音。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声音来表达先天的一些要求。就这一现象来看,只有人声也是不能完成歌唱的。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对感官事物的不断认识和学习,以及与父母亲人的交流,语言逐渐就出现了。这也就是人们歌唱的又一大构成因素。正如人类的语言产生和歌唱的关系一样,语言一出现歌唱也就出现了。甚至歌唱比语言更早些出现了。从婴儿的成长中可观察到,婴儿的咿呀学语时我们并不能听懂他是怎样的语言,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他确实是在唱歌。语言一旦成型了,歌唱也就走上有意识的轨迹了。我们平时的语言跟歌唱的语言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平时说话时,声音只要相当响亮、清楚、流利就够了。只要有声音出来别人能听到就可以了,声音的好坏对语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歌唱,特别是专业歌唱,声音的好坏却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一个歌唱者最终成功在美好的具有自己特点的声音上。当然,歌唱者的音量之大小,音域之宽狭,音质之刚柔,音色之纯净又是与语言发音和发声以及呼吸,情感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歌唱需要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够最终得到美好的歌唱。所以接下来就围绕着歌唱的语言和发声这两个基础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歌唱艺术的语言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性因素,是歌唱的内容支柱。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语言习惯很差,学习声乐是很费力气的。因此,先养成一个好的语言习惯是学唱的重要环节。所谓歌唱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歌词)与音乐语言的艺术化的结合。音乐是用音乐语言来表现作品的。所谓音乐语言它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以及调性等因素构成。通过音乐语言中的各种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语言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赋予语言以优美的旋律是我们歌唱的重要使命。概括起来,歌唱语言有如下几个特征:

1.规范性

歌唱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词汇组成和气声结合两个方面,有时候还融入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语言中的每个字的发音,除感叹词外都要有辅音和元音的结合还有音调等因素组成单字。再经过词汇组合构成我们需要的语言表达。它的规范性首先体现在辅音和元音上。辅音和元音准确了,字的形状才能正确。再者,字形正确的基础上,咬字腔和发声器和呼吸之间的协调运作才最后决定一个字的是否正确和规范。歌词本身就是规范化、美化了的书面语言,属于文学语言范畴。它直接通过清晰而美化的语言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歌唱中的咬字不但要求字音准确,而且要求声音洪亮圆润,优美动听。也就是说,要求规范的把咬字吐字同歌唱发音技巧结合起来。

2.文学性

歌词本身应该是一首好的诗,具有文学性。它是一种以抒发激情和语言精炼为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外部形式的文学体式。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具有视觉艺术的特点,运用文学语言,绘景状物,形象细腻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以引起人们某种听觉上或视觉上形象化联想。要求语言群众化,明确生动,简单易懂,简洁精练,感情充沛、集中,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易记,易唱,动听。

3.独特性

歌唱要求歌词必须有所承续。它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依靠声音传达、依靠听觉接受的艺术特征。歌唱语言的独特性又表现在歌词对音乐的依附。歌词必须符合音乐形式和体裁要求,要有自己的形式和体裁。它不能象散文那样,甚至不能象现代诗那样,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由挥写。歌词的形式和体裁必须受音乐形式和体裁的制约。歌词必须与乐曲结合,歌词就是更加音乐化的诗。词、曲、唱三位一体更是歌唱语言独特性的集中表现。清晰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以及运用熟练技巧的生动感人的演唱。在情感主线的支配下,使词、曲、唱三位有机地融合为一个艺术整体。歌唱语言即能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又给人以美的感受,引起内心的共鸣,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内心世界。

二、歌唱艺术的发声原理

1.歌唱发声的原理

当气息自肺部经气管呼出冲击喉部发声器官时,喉咙里的两条声带闭合挡气,同时振动也就产生了人声。产生的基音(或称声流振动)又在胸、喉、咽、口、鼻、窦等共鸣腔内得到不断调节与扩大,才会产生更好的共鸣和音色。气息是歌唱发声活动的原动力。喉头声带则是振动发声的音源体。在揭示人体发声的科学原理上,目前学术界上有两种著名的发声生理学说:(1)空气动力学说(或肌张力学说)。这一学说是1741年费瑞(Ferrein)根据狗的离体喉部实验提出来的。后于1939年米勒(Muller)又用人的尸体的喉部进行实验所证实。这一学说认为:“人体发声时呼气的力量迫使声门分开,声带呈横向振动,由于声带自身的弹性作用,又使声门重新闭合,这样反复地开与闭声带就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2)神经时值学说,又叫肌阵挛学说。这是法国著名发声生理学家于松1950年提出的。他认为声带的振动不是呼气吹动声带而是声带先振动再引起气息的振动。他的根据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声带肌有纵纤维和横纤维两种,其中纵纤维维持声带的张力,而横纤维则生长于声带内,并接受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节律神经冲动并收缩,从而引起声带振动;其二是通过实验证明,在喉返神经所测得的电刺激频率和声带振动的频率一致。这一学说发表后轰动当时的世界喉科界。

2.建立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

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声音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音区。声乐上称之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或者“基本音区”。男女高音歌手的自然声区一般在“e1—e2”之间,男女中音歌手一般在“c1—c2”之间,男女低音歌手一般在“a—a1”之间。在歌唱发声训练中,首先要在这一声区建立起正确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基本状态和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在这一音区上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够顺利的通过换声点的练习和换声区的歌唱方法。才可以稳固地发展自己的嗓音,才能够唱出富于艺术魅力的高声区和奇妙深沉的低声区,才能进行统一的,自如的歌唱。

王福增曾教授指出:“歌唱家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等器官,不像手指屈伸那样可以任意控制。大多数与发声生理机能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而且不是单独某组肌肉、某组神经群能控制发出具有一定高音质、音量、音色的声音的,必须是掌握吐字、发声、共鸣、呼吸等神经肌肉群的复杂、精确的自然协调动作,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培养好的内心听觉,并凭借之,就会比较易于成功地协调、统一,并指挥这些复杂的肌肉收缩”。[摘自《论学习歌唱》(美)塞?卡吉著]。更明确地说:“只有全神贯注地形成自己头脑中准确的声音形象,并让唱出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形象一致时,才能产生正确的、获得一致赞赏的声音。”

歌唱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清晰正确的咬字、吐字既是歌唱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歌唱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还要掌握作品中复杂的音乐语言,更要把握好不同类型风格作品的能力,使作品得到更好的艺术处理。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是音乐化了的人声和文学化的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既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辩证地处理好“字正”与“腔圆”的关系,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特殊的审美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歌唱达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和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在歌唱艺术活动中,歌唱的语言和歌唱的发声是必备的两个前提条件。语言需要发声技术来作为动力,发声技术技巧需要从语言的完成质量上和声音效果上来鉴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渗透在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揭示了歌唱语言的发声技巧和规律。总而言之,基本的发声生理学原理与歌唱语言上的规律性认识以运用于我们歌唱艺术训练和歌唱艺术实践之中。这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完善,对于提高歌唱者的专业水平和对于进一步揭示科学的发声与语言规律中的奥秘无疑是一大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