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幽门螺杆菌病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小儿幽门螺杆菌病研究进展

向廷坚

广西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533000

摘要:根据临床医学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多种机制的作用之下,会在人的身体当中产生一定的反映,致使人体出现慢性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方面的疾病。小儿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疾病受到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确这种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了解它的致病机制以及在临床当中的表现,找到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掌握具体的治疗方案,将能够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小儿;研究进展

小儿幽门螺旋杆菌指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后所引发的疾病,具体的疾病包括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胃癌和一些胃肠道之外的疾病[1]。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的病原体是2005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6年首次报道的,此后在世界各个地方当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所发表的论著超过了2万篇,而且自从1998年以来发表的论著数量就在不断的上升,提出的治疗方案非常多样化,但是疗效都不是特别满意[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和新特效抗生素的研制成为了非常必要的内容。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现状和具体的致病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从形态上来说划分为螺旋状的微氧细菌,该类细菌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对于外部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3]。1983年,人们在一些慢性的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当中,把幽门螺旋杆菌分离出来,并且到目前为止,幽门螺旋杆菌是人体的胃里面所生存的唯一一种微生物的种类[4]。在医学领域当中,人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影响着癌症的发生,要彻底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清除,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大约有90%左右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在经过7天到14天的治疗之后,身体里面的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被消耗殆尽,但是也容易出现复发的现象[5]。正是由于这种反复发作情况的存在,因此医生建议所有的人群都应该接受全方面的普查工作,特别是对于接受过胃部手术或者有胃部疾病的人群,更应该注重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方面的检查,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人群,要积极开展杀菌方面的治疗[6]。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过程当中,感染行为的出现会导致人体出现慢性的胃炎和消化性的溃疡这两种疾病,此外对于胃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7]。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组织学病变状况,目前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成果当中已经确定在各种类型的上消化道疾病里面,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会在60%以上[8]。人的身体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时候,黏膜上的产酶量会出现增高的情况,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身体里面的钠离子存在着梯度性改变的特点,最终会导致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酶活性出现下降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的存在,导致氢离子从人体的黏膜进行弥散。根据国外的医学研究可以发现,每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概率在1%~3%之间,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的危险因素[9]。

二、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表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后,它的潜伏期在3~8天之内,有症状的患儿会出现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疾病,甚至有的会出现与之相关的一些胃癌的症状[10]。对于急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儿来说,部分患儿会存在上腹部和其中不同程度无规律性疼痛的现象,有的甚至会出现再发性腹痛等一些消化道的不适表现[11]。对于小儿慢性胃炎来说,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出现反复的腹部疼痛,同时存在着食欲不振的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表现是出现不一样的,在上腹疼痛康复的时候疾病会加重,在进食的时候疾病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种症状在幼儿当中是比较少见,一般会在年长的儿童或者青少年当中出现,但是对于溃疡的患儿来说,有1/5会出现呕血和黑便的现象[12]。幽门螺旋杆菌肠道外感染的患儿,大多数会表现出致病的疾病在临床当中的一些典型表现,例如存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出现过敏性的紫癜和代谢性的疾病等等,还有的患儿会出现儿童贫血和硬皮病[13]。

三、小儿幽门螺旋杆菌诊断方法和标准

不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之间的致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此外也会出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会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14]。在检查的手段当中,主要有创伤性的检查和非创伤性的检查,创伤性的检查有经胃镜取活体组织的检查方式、快速的尿素酶试验等等,整体的灵敏度比较高,在90%~98%之间,而特异性也达到了98%~100%[15]。在组织学检查当中,胃粘膜的组织切片会做各种各样的染色处理,在胃黏膜的细菌培养方面阳性的概率一般在70%~100%之间,但是会根据设备条件以及技术的熟练程度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胃黏膜直接涂片后可以开展革兰染色镜检[16]。在非创伤性的检查当中,主要有血清检查和尿素呼吸试验等方式,除此之外粪便抗原检测也是一种快速的检测手段,这种检测手段的敏感率能够达到91.4%,在整体的特异性方面可以达到92.3%。除了这些提到的方法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新的方式,例如改良快速的尿素酶试验等等[17]。

四、治疗方案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方面是儿童期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但是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根据所导致的,因此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必须开展相关的治疗工作,并且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确定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18]。在治疗的药物方面首选的药物是抗生素和离子泵抑制剂,除此之外h2受体拮抗剂也是其中的治疗首选药物。在相应的治疗方案当中,首先是单药疗法,这种治疗方式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达到0%~20%之间,如果使用抗酸药物结合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那么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并不算是特别理想[19]。使用铋剂结合阿莫西林或者甲硝唑进行治疗,或者选择泵结合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治疗的时间能够达到两周一个疗程或者更长的时间,那么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目前在临床当中共识的治疗方案就是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联合治疗6周,结合其他抗生素治疗8周的方式[20]。总的来说,在药物的联合治疗当中,不同的药物组合所得到的治疗效果不一样,但是在药物联合治疗当中所用的治疗方法,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调整,延长治疗的时间,那么整体的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80%~90%,但是由于治疗的方案比较复杂,因此在儿童当中难以进行推广[21]。

在具体的治疗方式当中,质子泵抑制剂和奥美拉唑联合的用药方式也比较常用,一般来说在这两种药物当中还会适当加入兰索拉唑,都会在每天的清晨进行药物的服用,但是在儿童这个群体当中,质子泵抑制剂这种药物是需要谨慎使用的[22]。在对小儿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还会存在着中和胃酸方面的药物,例如碳酸氢钠和维生素U,除此之外氢氧化铝和碳酸钙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需要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年龄以及患者的疾病状况决定药物的选择,确定具体的服药时间[23]。一般来说奥美拉唑会用在年龄比较长的儿童当中,同时对于难治性的溃疡也会使用这种药物。铋剂的使用时间不适合过长,一般来说以4~6周作为一个治疗的疗程,抗生素则会以两周作为一个治疗的疗程,因为部分药物的维持量能够达到1~2年之间,因此太长的用药时间反而会产生毒副作用[24]。近些年来在对手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开始向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进行发展[25]。

五、结语

随着医学研究工作的推进,对于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和研究也在不断的加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成为了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如今临床当中的用药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孟玉梅,孔锐,宋媛,武庆斌.苏州城区婴幼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6):694-697.

[2]牛锦龙,贺波.榆林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4):666-668.

[3]宋媛,徐月娥,高鑫,等.苏州地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68-71.

[4]]杨成,崔梅花.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0):857-864.

[5]王海英,张存宝,黄婕.杭州6~12岁儿童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69-71.

[6]魏秀凤,韩丽杰.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6):217-218.

[7]成虹,胡伏莲,谢勇,等.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对治疗的影响-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2007,12(9):525-530.

[8]杨红宾.幽门螺杆菌检测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兵团医学,2018,(1):13-15.

[9]盛光耀,王春美,许松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6(2):57-59.

[10]王江滨,亓文骞,李冰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5):358-360.

[11]丁传刚,戴亚,王聪,AAA.大理地区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外医疗,2017,36(30):60-62.

[12]余熠,许春娣.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910-914.

[13]李黎.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9):13-15.

[14]张万岱.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15]陆建红,胡新民,徐美玉,等.南通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天津医药,2010,38(9):802-803.

[16]陈俏容,刘胜华.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J].吉林医学,2015(15):3341.

[17]赵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糖代谢、血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51-53.

[18]徐升,李学达,汤丽华,等.急诊科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6):128-129.

[19]卜延峰.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139-140.

[20]陈红梅,林洁琪,陈燊,AAA.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1):66-70.

[21]邱慧明,熊斌.小儿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68-71.

[22]李芳学.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487-4488.

[23]蔡华波,李永柏,赵晓东.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致病相关性[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2):102-105.

[24]薛彦萍.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98-99.

[25]潘祥龙.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4):3627-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