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吕胤宋文凯武晓阳肖江邱春龙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获得了飞速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在此背景下,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现如今汽车污染已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汽车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防治汽车污染形式严峻,人类必须打好这场持久战。本论文简要描述了汽车污染的几个途径、危害、控制措施,分析了当前汽车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污染源;混合动力汽车;新型燃料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数量逐年增加。虽然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也排放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这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变得越来越严重,冒险。这是因为汽车动力的来源是由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提供的,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伴随着石油等燃料的加速燃烧,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减少,柴油和汽油燃料车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除了汽油和柴油车辆的技术改造,并采用更严格的控制标准此外,使用清洁燃料取代汽油和柴油,从而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人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未来必须认真研究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汽车污染排放的途径

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在北京尤为严重,甚至还实行单双号限行的规定。当我们提到汽车污染,首先是指汽车排气的污染。汽车排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排气管、曲轴管、油箱和气化器等处排出,其中大部分从排气管排出。

汽车排放污染物有氧、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微粒物等,这些物质大多对人体有害并且会影响自然环境。但汽车的污染并不局限于此,它主要还有以下的污染存在:

1.噪音污染。由于汽车产生的噪音污染,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噪音平均等效声级为71.5dB,从而使全国80%左右的交通干线两侧环境噪音均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长期置身于噪音污染下的人民群众会出现早衰,精神颓废,听力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人的健康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2.废气污染。汽车不仅仅在行驶的时候产生的废气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在生产汽车的过程,以及汽车报废的环节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污染。汽车制造业主要是机械加工业。它自身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小。汽车中包括一些铸件,表面处理部件,电子部件和喷漆工艺。它会污染环境;报废汽车的长期存放不仅占用了土地,还污染了环境。现在废轮胎每年约180万吨,但回收率仅为45%。大量旧轮胎在露天堆放,并受到环境的高度污染。它们被称为“黑色污染”。

三.汽车污染的危害性

噪音可能导致烦躁不安,紧张,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噪音还可以减少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并减少胃酸,这是容易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强烈的声音下,有很多人患有高血压。长时间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也会对神经功能造成障碍。有的患者会引起顽固性头痛、神经衰弱和脑神经机能不全等。症状表现与接触的噪声强度有很大关系。

颗粒物的排放主要是汽油车辆中的铅化合物,硫酸盐和低分子物质。当铅化合物被吸入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引起贫血,并引起心脏和肺等疾病。对于柴油车辆,颗粒物的排放主要是烟灰和由其吸附的高分子有机物质。除了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害外,它还会妨碍驾驶员和行人的视线,并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因素。

四.对污染的控制措施

1.倡导使用小排放量汽车。在我国,小排量汽车的概念通常是指排气量在1.0升(含1.0升)以下的汽车。加大对小排量汽车的投入使用,可大大节约汽油等燃料的燃烧,对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有很大的作用。

2.开发清洁燃料。汽车需要动力的维持,从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对化石燃料的依附性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通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开发开采可燃冰,尽量使用充电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可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这是降低汽车污染最有效的手段了。

3.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力度。混合动力车辆属于电动车辆,其使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并且通过混合两个热能和电能系统来启动车辆。混合动力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油和电动机的互补工作模式。在起步或低速时,汽车仅依靠电力。此时,汽油发动机关闭,车辆的燃料消耗为零。当车速增加或需要紧急加速时,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启动并开始输出动力。当车辆制动时,混合动力系统将动能转换成电能并将其存储在电池中以便在下一个低速时使用。

五.总结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国家资源,防止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而引起公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除了在限制汽车的基础上,应当加入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准则。譬如多开放地铁等方便通道,倡导人们绿色出行,给予清洁汽车购买一定量的补助等方案。加强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一从自已做起,从家庭做起。

参考文献:

[1]汽车环保新技术[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06.

[2]李兴虎,汽车环境保护技术[M].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02.

[3]原培胜.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方法探讨[]中国环保产业,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