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试论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杨良昌

(铜仁市环北办事处统计站,贵州铜仁564300)

摘要:统计工作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强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基层统计;农村经济;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2-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都离不开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各种资料的统计,而现阶段农村统计却恰恰是我国统计工作的最薄弱环节。

一、万山特区统计工作现状

1.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但由于村两委班子换届,村干部自动离职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村一级统计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情况很是令人担忧,特别是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以后,村负责统计工作的是村文书(大多由村会计过渡),由于主管部门未充分放权和解决相关待遇问题,其统计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小村根本没有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到了村的统计工作任务谁有空谁就负责,往往由于情况了解的程度不一,业务水平的差别等原因,而造成同一单位前后上报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给乡镇统计汇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也就更谈不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2.统计经费严重不足。虽然乡镇统计站已经建立,但其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没有相应地进入统计站,这样就使得统计站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经费变得更加紧张,而作为区一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的统计工作任务却必须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但经费却不下拔,乡镇统计站处于夹缝中,既要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结果是“几头忙活,几头效益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

3.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难道村级不受统计法的约束?村级作为基层上报单位,必须遵循《统计法》的规定,否则村级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无保障可言。区统计局为了加强农村统计往往只是对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但乡镇对村级统计人员的考核却无法落实。迟报、乱报乃至不报的现象无法得到遏止,加上乡镇财力有限,村干部培训特别是统计人员的培训不能进行,就连送报表的误工补助和差旅费都不能解决。

4.乡镇及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统计站归档保管的统计资料,有很大部分已丢失,现在统计站想查阅有关统计历史资料时根本查阅不到。乡镇如此,村级统计资料的归档保管更加落后,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办公条件差,无固定安全的办公场所,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保管,资料都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二、统计工作不完善的产生原因

1.动机决定结果。这几年来“三五”“四五”普法教育都把《统计法》作为全社会的重点,但是从统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讲,《统计法》对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统计人员却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特别是乡(镇)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其动机和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加上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和无视《统计法》的“长官意志”存在,其数据质量可想而知?

2.广大村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报表质量差。就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来讲,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统计工作水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纵观全区,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来是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的变动周期短,长时间专门从事农村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新手上路”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二是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根本没有统计经费预算,没有对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三是由于村级统计档案资料的移交和保管没有跟上,造成部分统计资料的丢失,造成新任统计人员无资料可查,报表时全凭个人印象推测,致使统计报表质量低下。

三、统计工作的完善措施

1.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统计工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但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统计法》保证其相对地独立性、法定性,这是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一。

2.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将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对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

3.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的核心,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使统计工作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

4.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统计工作由乡、镇驻村公务员统一代理制度。

总之,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难度较大,问题较多,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把农村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此项工作的紧迫感,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才有可能搞得更好,才能真正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