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干预治疗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产后出血干预治疗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贾惠琴

贾惠琴

(山西襄汾县人民医院妇产科041500)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80例,A组给予盆腔血管结扎术治疗,B组给予宫腔填塞术治疗,C组给予子宫压缩缝合术治疗,对比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3.75%,B组总有效率为91.25%,C组总有效率为92.50%,三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盆腔血管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压缩缝合术均可应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盆腔血管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压缩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236-02

产后出血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产科疾病,主要是指胎儿被产妇分娩后的24h之前,产妇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或已经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产妇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一种妇产科最常见的危重症[1]。因此,对于产后出血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升产妇的生存质量,同时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对降低产妇死亡率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一般情况下,难治性产后出血常在常规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发现出血速度较快的情况,由于产妇作为一特殊时期,此段时间内产妇的凝血速度更慢,无法恢复。以往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子宫摘除术为主,但大部分的妇女通常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年纪较轻的患者仍对生育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此类人群不适宜进行子宫摘除术治疗。为此,在保留女性患者生育功能的前提下,在对难治性子宫出血进行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现针对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三种干预性治疗方法展开分析,以探讨不同干预性治疗方法在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80例。A组年龄在23至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9±1.2)岁,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45例剖宫产35例,合并症:瘢痕子宫7例,巨大儿5例,妊娠期糖尿病6例,妊娠期高血压8例,前置胎盘3例。B组年龄在24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5±2.4)岁,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46例,剖宫产34例,合并症:瘢痕子宫5例,巨大儿3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前置胎盘2例。C组年龄在21至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1.7)岁,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42例,剖宫产38例,合并症:瘢痕子宫4例,巨大儿3例,妊娠期糖尿病4例,妊娠期高血压5例,前置胎盘2例。三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给予盆腔血管结扎术治疗:于子宫下段部位由前壁将圆针插入,进入子宫肌层约2/3,从后壁穿出,于阔韧带处进行打结。B组给予宫腔填塞术治疗:由阴道部位将特制消毒纱条填塞进入子宫,行压迫止血。C组给予子宫压缩缝合术治疗:于子宫切口距左侧端3cm的左下缘3cm,穿过宫腔至切口上缘距侧方3cm出针,在子宫体部给予垂直褥式缝合。

1.3疗效评价指标

将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其中将患者经治疗后出血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情况基本恢复正常,止血效果良好评为显效;将患者经治疗后出血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出血量明显减少评为有效;将患者经治疗后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评为无效;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A组显效24例,占30.00%,有效51例,占63.75%,总有效率为93.75%,B组显效27例,占33.75%,有效46例,占57.50%,B组总有效率为91.25%,C组显效26例,占32.50%,有效48例,占60.00%,C组总有效率为92.50%,三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例(%)]

3讨论

产后出血主要是指胎儿在出生24h内产妇发生的出血现象,作为一类较为严重的妇产科疾病,不仅对手术的进行造成影响,同时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健康[3]。剖宫产妇产常因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及宫缩无力等原因诱发难治性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自然分娩或是剖宫产手术均会会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产妇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于年龄较高的产妇或是年龄较低的产妇,常由于羊水过多、胎儿过大、胎盘老化等问题导致产妇在产后出现大出血等情况,使得身体虚弱产妇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当产妇被确诊为难治性出血时,首先需采用1:2的红细胞和血浆对产妇进行急救性的输血,以此缓解生命体征的变化,从而减少患者出现生命危险的可能性。而在输血的基础上,在进一步给予干预性治疗,原因是此种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此种干预性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可对产妇的子宫与生殖功能进行深层面的保护作用。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实施相关性干预治疗方法之前,需严格遵循各种干预性治疗的适应症,同时注意在为患者行不同治疗方式的情况下,需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安全性。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所记载,我们认为难治性产后出血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⑴对患者的子宫进行按摩,使用宫缩剂进行治疗,在阴道分娩胎儿后对患者的软产道与胎盘进行检查,或采用热盐水对子宫进行湿敷等保守治疗均未能达到治愈目的,产后出血症状仍未得到改善。⑵患者产后出血的速度过快,自胎儿从阴道分娩出后的1小时内出血量超过了1500ml[2]。⑶患者出血情况严重导致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临床上有多种因素可诱发产后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是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常伴随着紧张、焦虑及恐惧的情绪,从而造成子宫收缩乏力所致[3]。因此,临床医师对于产妇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该病的预防包括常规检查、准确识别出血因素及产后嘱咐注意事项等。而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止血处理方法包括对子宫进行按摩、使用宫缩剂等,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我院现针对于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4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分别给予盆腔血管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压缩缝合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为93.75%,B组总有效率为91.25%,C组总有效率为92.50%,三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三组患者均抢救成功,无死亡患者,且均未出现后遗症,与以往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综上所述,盆腔血管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压缩缝合术均可应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均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09-910.

[2]孙月霞,李薇薇.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1545-1546.

[3]吴艳华,左守霞.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12(02):2283-2284.

[4]金雪娥,余凌.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4342-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