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李福鑫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面对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结构性失调的经济发展特征,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有力举措。本文浅析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有力举措。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对推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

1.1经济基础

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经济开发,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部地区由于相对较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为其在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东北地区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的日益衰竭,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得落后;西部地区则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人才吸引力弱,经济基础薄弱。

1.2人才优势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导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原因,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人才吸引力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趋势。

1.3科技创新能力

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与人才吸引力排名相同。

2如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2.1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意识、工匠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

意识引导行动。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首先必须在区域内凝聚共识,提高认识,特别是提高各个主体的质量意识、工匠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新意识引导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2强化国家层面的全局统筹引导,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

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应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和引导政策,采取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以“飞地经济”模式下的税收分成和业绩统筹等创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国家层面对地方政府、各类园区区域统筹、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思想灌输能力,增强各地区的全局意识,增强各地区的责任意识,克服区域壁垒和本位主义,挖掘和释放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技术传导和人才外溢效应,提高大城市和国家级产业园区周边的技术应用与产业配套水平,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区域协调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源与要素布局的科学性和协同性。

2.3制定和实施质量导向的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

十九大报告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没有像以往一样明确提GDP翻番目标。这意味着今后将弱化对经济总量增长目标的考核。这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符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要想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按照十九大精神要求,制定和实施质量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降低经济总量、规模、速度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增加经济质量、效益、效率等指标的权重。

2.4强化各级政府层面对“短板”资源的统筹和培训、培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大财政资金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技术人员、专业工人、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和待遇优惠支持力度,稳定增加相关地区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解决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对高等教育、健康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综合服务建设等的投资力度,使中西部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落后、教育文化落后而留不住人才等的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实施土地资源统筹管控和严格监督管理、按章清退政策。结合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和产业转型政策,对于长期占用园区土地资源而不开发,试图等土地升值获利的项目或企业,对于长期占用土地资源而无力开发的项目,以及违规占用土地资源的项目或产业园区,根据国务院、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条例,重点监控,分类处置,并追究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等相关责任。要集中闲置的土地用于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过度占地、大量产业园区荒废或难以有效开发的,制定考核标准和整改的具体路线图,监督收回土地,转为更有价值的用途。或者,集中土地指标用于重点产业园区和达标园区规模的扩大,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确实有高技术、高增长空间和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项目,在集中收回上述闲置土地和荒废园区土地指标的前提下,优先给予土地指标和相关政策扶持。

2.5培育一批创新型经济主体和具有竞争力经济主体

为了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各个地区要按照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中高端产业的要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新型农民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平台(如科技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同时,要发挥本地优势,努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第五,推动更多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符合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碳汇经济、共享经济、孵化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总之,不断提高中高端产业在区域产业中的比重。

2.6强化对跨区域的痛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把握,实施国家与地方共同谋划、统筹协调的模式,特殊扶持并逐步解决

对于关系边疆稳定和民族和谐的新疆南部地区、广西偏远地区等,对于东北地区重工业大量破产倒闭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对于陕甘宁等革命老区,对于因为国家战略调整而出现大面积的工人就业、生活困难的地区,如,三峡库区、黄河滩区,雄安新区等,采取国家财政资金引导、产业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投资、社会化资金参与等方式,逐步帮助这些地区形成有优势的产业或重点开发项目,扶持这些地区的重点园区和老百姓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2.7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要加快补齐,对落后的基础设施要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语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未来30余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这段时期也是各地区、各城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立足本地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区域经济结构性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机遇期。

参考文献

[1]吴传清.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徐波.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四大经济区域数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