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文物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初探

张璐

广州市翰瑞文物保护设计研究中心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历史留下来的文物是研究历史、探究古人生活方式最好的见证,不可移动文物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等方面的威胁甚至是破坏。长久以来,我们面对的文物修缮工作都是以“打补丁”、“抢救”的方式进行,如何能够将保护工作做在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文物保护理念的新要求。本文以不可移动文物中占比较多的文物建筑为例,试探讨构建文物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要素及关系。

关键词:文物建筑;风险评估;易损性;区域性;管理性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文化遗产如何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保护。在该研究领域中,意大利是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意大利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便有了建立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的构想,经过40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关于认识风险、了解风险的来源,识别风险的种类、量化风险的指标的经验。意大利国家遗产风险图(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是一种区域信息系统,用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关遗产降解退化因素的相关技术数据,能识别和量化文化遗产所遭受的风险,确定文物保护优先级,为相关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是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工具[1]。其基本原理是采集、优化和避免其意外风险的发生。这些为我们构建一套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体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在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是占比最多的类型,大部分文物建筑目前还是在投入使用,利用的形式如居住、办公或是开放参观,文物建筑的保存状况和潜在风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公共财产安全。本文以文物建筑为讨论对象,归纳梳理文物建筑面临的各类风险,尝试构建文物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一、风险评估思路

文物破损亦如人体生病,身体健康的维护需要日常的精心调养,防患于未然,文物保护也是如此,目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倡“预防性保护”,建立日常巡查和保养维护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记录、汇报和妥善处理文物建筑病害,保持文物建筑安全、稳定的良好状态,避免小修拖成大修。那么哪些风险需要预防,怎么预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监控”的流程,首先要识别出文物保存与保护中存在哪些风险,即风险识别;其次针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即风险评估;第三就是针对评估的结果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和反应机制,即风险管理;在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后,还要不停的进行跟踪监控,以便能够随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出现风险时再识别——再评估——再管理——再监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文物建筑风险识别

根据文物建筑自身存在的特点和所属区域的潜在风险,对文物建筑所承受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将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因素分为三类:文物建筑面临的自身的易损性风险、所在地的区域性风险、管理性风险。

1.文物建筑自身的易损性风险

文物的易损性概念源自土壤学和土木工程学。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易损性是指事物受到伤害或损伤的程度,它反映特定条件下事物的脆弱性。对于文物而言,易损性是其本身存在的一个显著特性,可认为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存过程中时刻存在的问题。文物建筑经过长期日晒雨淋,材料老化、风化,容易出现建筑结构的损伤,损伤严重可能会引起文物建筑的损毁甚至坍塌。因此,在调查评估文物建筑保存状态时,要重视建筑结构的损伤情况,依照不同的损伤予以分类,以便为相关文物管理部门提供文物加固、修缮的依据。

评估文物建筑保存状态从结构上大致可分成主体结构和其他非主体结构两大部分。主体结构又可分成基础、竖向承重结构(柱子、承重墙、桥墩等)、水平承重结构(主梁、屋架、桥面或桥面梁等)。其他非主体结构又大致可分成屋盖非主体结构、楼面非主体结构、楼梯、围合结构和装饰结构等。根据上述构件依次对其保存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若将某处文物建筑的所有评分项的评分相加,可以得到该文物建筑易损性的原始总分。但由于原始得分不具有等值性(等距性),每一种构件在文物建筑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权重的影响,引入标准分的记分方式来计算文物建筑的得分。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评分推导出来的相对位置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评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它以整体的平均水平作为比较的基准,以标准差为单位来度量原始评分与平均分之间的离差,即原始分与平均分之间相差了多少个标准差。标准分为正,表示该子项的得分高于平均水平,且绝对值越大,表示风险越高;负值则表示该子项的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且绝对值越大,表示风险越低。这样,在对某一区域的多个文物建筑进行评估打分时,就可以横向比较某一文物建筑在所有评估的样本中所占据的位置。

2.文物建筑所在地的区域性风险

文物所在区域特有的自然灾害特征对该区的生产生活、文物建筑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在评估文物建筑所遭受的各种风险类型中,应将区域性风险纳入评估范畴。影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风险类型主要有火灾、地震、地质灾害、热带气旋、洪涝、雷击、环境污染等类型。有关地区气象灾害、火灾防控等方面内容会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参考获取的资料有区域气象灾害防治规划、区域消防规划或某一区域专项灾害的评估报告等。根据以上资料将文物地图信息与区域性风险内容对接,评估区域性风险对文物的影响。

3.文物建筑面临的管理性风险

管理性风险是指文物保护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各地文物建筑被不合理拆改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出现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人为因素已经构成决定文物建筑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文物建筑面临的管理性风险主要有:年久失修、生产生活活动、不合理利用、违规修缮、盗窃与蓄意破坏这五类。针对文物的管理性风险,需对文物的监控设施、保护设施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这五项基本反应了文物自身抗击管理性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评估等级体系构建

将识别出的文物易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以及管理性风险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某文物建筑的综合风险等级。易损性和管理性风险采用标准分计算,将二者标准分相加,得出结果P(P=+)。区域性风险因其涉及的学科广泛而复杂,此阶段即使采用标准分的方式进行评分也稍显欠妥,但可作为调整系数Q与易损性和管理性标准分之和P相乘,所得结果作为某一处文物建筑的最终风险得分。即风险总分F=(+)×Q。将风险总分进行高低排列,得出研究目标的风险等级排列,从而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诚然,该公式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于笔者的学科背景及认知水平有限,尚未能够科学地提出区域性风险之于文物易损性与管理性风险的精确数量关系,并且区域性风险作为调整系数的取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小结

本文以文物建筑为例,提出其在保存保护与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在初步了解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内容,构思文物风险评估体系框架。希望以此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加入文物的风险评估研究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詹长法.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概览[J].东南文化,2009,(02):109-1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