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减负与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浅议减负与素质教育

江跃均

江跃均贵州省黔西二中551500

一、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议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成为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一。

说起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多方人士叹口气、无奈,家长、学生要升学,不玩命学,不行。无奈!老师、领导评优要看升学,不拼分数,不行。无奈!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政绩,不想个方法量化,不行。无奈!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其实,这条根上,还连结着一系列分享“营养”的“瓜果”:学校、老师、政府、家长,等等。“根繁叶茂,瓜果芬芳”的背后,是学生日益沉重的书包、羸弱的身躯、压抑的心灵与苍白的大脑。老师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校长交代;校长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教育局交代。层层交代,惟独很少人敢说:我们应向孩子的健康发展交代,向教育规律交代,向国家教育大计交代。学生减负,说了很多年,发了不少条文,但效果甚微。归根结底,就是教育“GDP”思维在作祟,只重“更快”见效,不重“更好”发展。这些现象的源头与其说是教师行为、学校行为,不如说是政府行为,一些地方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要政绩,小学要水平测试的及格率,初中要升学率,高考要录取率,这些“率”都提高了,他们就有政绩了,有面子了。在找不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只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先把领导给“制止”了,地方中小学补课就制止了。解决学生学业重的“治本”之策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推进“减负”工作。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是客观存在,也是一个痼疾。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声。

二、原因

其一,中招、高招的因素。在恢复高招制度之前,中招、高校实行推荐制度,剥夺了大多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可能,家庭没有背景的孩子,与大学无缘。毋庸置疑,中考、高考制度的恢复给老百姓带来了空前的公平感,在招生制度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同时,中招、高招录取的依据主要是升学成绩。因此,中招、高招刺激着学生努力学习。

其二,来自家长的压力。中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渴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面对中招、高招,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哇哇学语开始,就重点培养,为进入名校而奋斗。看一看假期各类培训班有多么火爆,就知道家长对辅导班情有独钟。孩子在学校有做不完的专业,假期有上不完的辅导班,能不累吗?

其三,来自就业的因素。自从高校的毕业生不再分配之后,高校毕业就要自主择业。孩子、家长都知道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只有成绩优异才能够找到好工作。

其四,来自教师的压力。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看的是升学率,校长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考评教师的时候,教学成绩成了主要的指标。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奖励,加班加点,给学生多布置作业,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也意味着,减负不仅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任务,也成为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意味着,政府可以从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入手,自上而下,让学校、老师、家长一齐把孩子身上沉重的书包卸下来。

三、解决办法

1.各中小学下午4时以后,一律不得再上文化课;节假日,初中非毕业班一律不准补课。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校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美育、体育“还给”学生,使校园呈现一派生龙活虎景象。

2.没有笑声的校园不健康,要给学生以幸福感。让学生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回家,倡导“阳光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过高质量的生活。倡导书院式的现代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琴棋书画拳,诗书茶酒花”都能略有通晓。学校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口号和追求,培育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幸福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视角评价学生。

3.抓学生全面发展的校长是最有本事的校长,只会抓分数的校长是最传统最笨的校长;奖励用少的时间、巧的方法教会学生的教师。提出反对题海战、疲劳战、消耗战,打好科学、有效之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校长的一切决策都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前提,为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提供舞台,为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构筑平台。有了这些基础,教师才能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顽疾,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标本兼治”,这说明了党中央对给学生减负的决心是多么大。所谓治标,就是要从现在开始,对中小学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有效控制,做到有布置,有落实。

首先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其次是改革对学校的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不再是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把学生成绩当做唯一指标。

再次是就是改变全社会的人才观念和成功的标准。看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仅仅是学业成绩,而是个性的成长,是否阳光;看一个成年人是否取得成功,不再说有多少物质财富,当了多大的官,而是是否能够融入社会,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乎到民族的未来,还给孩子快乐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