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调查报告

李一清(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小学重庆永川402160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衔接途径方法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我们传统的小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第三学段为中学。小学生从第二学段升到第三学段,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引起家长的疑问。有的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中学初一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为了客观全面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随机选择重庆永川中学、北山中学、萱花中学和文理附中初一学生920人,初一教师50人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辅以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问卷不署名。共发放学生问卷920份,收回885份,有效问卷850份,有效应答率96%。发放教师问卷50份,收回47份。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毕业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时间长、人数多

不少小学毕业生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

二是小学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三是学生方面,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四是教材方面,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有脱节的现象。

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同时也使成绩下降。

(二)小学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下降人数多

进入中学后,学生语文成绩有进步的占47%,有下降的占34%。数学成绩有进步的占43%,有下降的占37%。可以看出,小学生进入中学后,语文、数学学科成绩有下降的人数相当多。

数据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其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中有15%的学生认为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前小学老师的要求与现在中学老师要求不一致,14%的学生认为是不适应中学老师的教学。

数学学科中有15%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不适应中学老师的教学,有9%的学生认为是以前小学老师的要求与现在中学老师要求不一致。

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有79%、数学学科有74%的学生归结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都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有关。

(三)学生未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进入初一后,学习方法掌握很好的学生仅占11%,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和很差的也占1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够好。

在与中学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初一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不会做笔记、不会复习等问题。

关于学生做笔记,小学老师却有不同看法:小学对学生做笔记并不要求!到中学后肯定有不少学生不会做笔记。

可见,中小学的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让中小学的教学要求一致,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我们中小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

超过60%的中学师生认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现在中学有关的知识时,存在表达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这说明不少小学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缺乏了解,不能长远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

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五)学生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学生进入中学后在学习上遇到许多困难和诸多的不适应,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自己在中学的学习取得进步和发展很有信心。这也坚定了我们中小学教师共同探索衔接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心。

三、几点建议

根据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供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二)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中小学在学科衔接方面问题较多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中学各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三)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也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的份内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发现衔接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业务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己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纵向联系的了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在小学,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

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4.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以上几点建议,是笔者的粗略想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教学方法的衔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还有待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

4.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一清,男,生于1965年2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级骨干教师,永川区名师,重庆教育学会小数专委会理事。参与多项区、市级课题研究,赛课、论文、课件多次获区、市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