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过程体验”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小学数学“过程体验”教学初探

张培云田光军

张培云田光军湖北省南漳县李庙镇闫坪中学441500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和主动学习的意愿。体验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经历感

设计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要求学生将所有的搭配方案写一写,并思考一下田忌采用哪种搭配方式才能在比赛中取胜。借此向学生介绍搭配在战术上的应用,有时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效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再在课外布置一个“找找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并解决一下”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问题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结束。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终极目标。我们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主题情境,再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

二、交流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有参与感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圆上最长的一条线段,先让学生自己找,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高潮部分出现在“寻找圆心”这一环节,一开始,让学生找圆纸片上的圆心,学生通过折纸就可以找到圆心,这对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是提出“请学生折黑板上的圆”后,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会思考:黑板上的圆怎样才可以找到圆心呢?在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提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由浅入深,丝丝相扣。在小组中,学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有每个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思想产生碰撞,能够借鉴同学的意见,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另外也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三、结果由来的追问,让学生有探究感

在《9加几》一课教学中,当学生能快速地回答出“9+5=14”时,追问学生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就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算法,体验计算的过程。学生可能会说9比10小1,“10+5=15”,所以“9+5=14”;可能会说我用数数的办法,9往上数5个就是14,所以“9+5=14”;也可能会说9从5那里拿一个就是10,5少一个就是4,“10+4=14”,所以“9+5=14”;等等。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展现出自己多样化的算法,不少学生还模模糊糊知道“凑十法”。这时教师要在归纳的过程中优化算法,进行“凑十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呀,原来‘凑十法’是这样简单,我们一看就明白了”。推而广之,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8、7、6、5、4、3、2加几也能融会贯通了,因为在这里已经学会了一种方法,而不是一道题的解法。由此看来,这种通过追问结果的由来来引发学生对算法的体验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看来“追问结果的由来”不是反诘发难,而是促使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能力。

四、特色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收获感

在《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发生意外?这个创造性的问题,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而要建立在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

联系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这样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数学知识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让我们以一位导游者的身份带领孩子们走过这段历程,经历学习数学的美妙之旅,并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一直与快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