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的疗效研究

刀晓梅

姜伟(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苏州215005)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2011年12月-2012年4月的牙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源人群,按照病历号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和甲硝唑对照组,每组24名患者,分别给予对应的处理,然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用药后8周的探诊深度和菌斑指数,并进行比较。数据录入及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两组患者的均衡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间总的探诊深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的探诊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总的菌斑指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个时间点的菌斑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炎。

【关键词】盐酸米诺环素牙周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114-02

牙周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感染疾病,主要由堆积在牙颈部及龈沟内的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患者通常表现为牙龈、牙槽骨及牙骨质的破坏性损伤,占成年人牙齿丧失的40%以上[1]。牙周炎单纯性治疗主要是采用机械清除附着于牙根面的菌斑和牙石,但不能有效控制细菌的感染,为有效治疗患者,本院采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材料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口腔科2011年12月-2012年4月的牙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源人群,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

①距离本次研究6个月内未进行过任何牙周病的治疗;

②距离本次研究1个月内未曾使用其他抗生素;

③无四环素过敏史;

④无全身系统疾病史;

⑤近六个月内无怀孕计划者;

⑥牙周袋探诊深度大于等于4mm,探诊出血;

⑦与本课题组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最后,共确定48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按照病历号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和甲硝唑对照组,每组24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处理方式如下所述:

(1)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

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注满牙周袋,每周用药一次,连续用药四周,患者用药后2h内不得漱口、进食及喝水。

(2)甲硝唑对照组

牙周袋内放置甲硝唑棒。每周冲洗上药,连续4周,患者用药后2h内不得漱口、进食及喝水。

1.3观察指标

(1)探诊深度

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用药后8周记录患者的探诊深度,探诊深度用标准刻度探针来测定,取患牙的颊侧近中、中央、远中及舌侧中央的平均值。

(2)菌斑指数

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用药后8周记录患者的菌斑指数。菌斑指数按照Silness和Le标准测定。

2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及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两组患者的均衡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均衡性检验结果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4名,女性有10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3名,20到30岁的有9名,30岁到40岁的有7名,40岁以上的有6名。

甲硝唑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名,女性有9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4名,20到30岁的有8名,30岁到40岁的有6名,40岁以上的有7名。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分布进行卡方均衡性检验得出,p>0.05,说明两组人群的人口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衡可比。

3.2两组患者治疗后探诊深度的比较结果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患者中在用药前探诊深度为6.03±0.21,用药四周后探诊深度为4.24±1.24,用药后8周探诊深度为2.91±0.36。

甲硝唑对照组患者中在用药前探诊深度为621±0.24,用药四周后探诊深度为5.43±1.02,用药后8周探诊深度为4.29±0.42。

对两组患者的探诊深度进行球形检验,结果显示p=0.47>0.05,说明两患者的探诊深度值方差齐,可以进行重复测量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探诊深度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主效应的p<0.05,说明各组间总的探诊深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p<0.05,说明各个时间点的探诊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的p<0.05,说明在各个时间点上两组组患者的探诊深度不全相同。

3.3两组患者治疗后菌斑指数的比较结果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组患者中在用药前菌斑指数为5.21±1.01,用药四周后菌斑指数为3.23±1.04,用药后8周菌斑指数为2.41±0.63.

甲硝唑对照组患者中在用药前菌斑指数为5.54±0.86,用药四周后菌斑指数为4.55±1.32,用药后8周菌斑指数为4.02±0.94。

对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进行球形检验,结果显示p=0.65>0.05,说明两患者的菌斑指数值方差齐,可以进行重复测量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菌斑指数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主效应的p<0.05,说明各组间总的菌斑指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p<0.05,说明各个时间点的菌斑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的p<0.05,说明在各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不全相同。

4讨论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破坏牙龈支持组织,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使咀嚼困难,甚至不能咀嚼[2]。目前牙周炎的治疗主要通过机械洁治及跟面平整去除牙菌斑,由于牙周袋的形态及牙体解剖部位较为复杂,单纯的传统治疗方法只能去除牙根面菌斑和牙石,但对于深部牙周袋内细菌则不易清除,需在刮治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以达到彻底清除细菌的目的。

盐酸米诺环素为四环素衍生物,脂溶液性强、易扩散到各种体液中,对大多数牙周病病原菌敏感,其抗菌作用在四环素族中最强[3]。并且优点较多,如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显著减少药量、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给药频率等,其最大优点是牙周袋药物浓度高,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低,全身毒副作用小。因此盐酸米诺环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牙周炎的首选良药。

参考文献

[1]张震康,愈光岩.实用口腔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8.

[2]盛春生,蒋荣红,余祖红.老年人常见牙周病的调查分析及健康指导[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33.

[3]黄临宪.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