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湿泄浊法治疗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活血化湿泄浊法治疗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曾渊杰

曾渊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13002)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湿泄浊法治疗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活血化湿中药方;对照组30例,采用运动饮食治疗。结果活血化湿中药方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AST、TC、TG、G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结论活血化湿泄浊法治疗痰瘀交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活血化湿泄浊法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58-02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在我国不断升高。过去主要采取合理膳食、增加运动量等加以治疗,可患者对此的依从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大多数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笔者运用活血化湿泄浊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属痰瘀交阻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门诊和住院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将其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30例,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为42.1±5.1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为41.3±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的纳入标准

参照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的标准[1],以及符合《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交阻型辨证标准,证见:胸胁隐痛,胸脘痞闷,乏力,腹胀,脉弦滑,舌暗红,苔白腻。

1.3排除标准

1.年龄<20岁或>65岁者;2.严重心、脑、肺及肾等功能障碍者;3.各类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活血化湿中药方。药物组成:生山楂30g,荷叶15g,泽泻15g,决明子20g,川芎15g,赤芍15g何首乌15g,三七10g。伴有脾虚者加白术、茯苓,伴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痰湿明显者加姜半夏、陈皮,伴有肾虚者加熟地、芋肉,伴有肝郁者加柴胡、川楝子。每日1剂,文火煎煮,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mL。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运动饮食治疗(运动标准:每日运动1.5h,运动后的最大脉搏数=170-年龄,并在5-10min后恢复运动前心率为宜;饮食标准: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质量给予热量25-30kacl,轻体力劳动者为30-35kcal,中体力劳动者为35-40kcal,重体力劳动者为40kcal以上。其中糖类约占饮食总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15%,最大限度20%,脂肪约占30%-35‰)。

1.5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标准拟定[3]。基本治愈: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肝脏B型超声检查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有效:TC、TG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有所改善,肝脏B超检查有所好转,症状有所减轻;无效:TC、TG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无改善,症状改善不明显。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一、总疗效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915680.0%

对照阻307121163.3%

二、肝功能及血脂变化的比较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及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及血脂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肝功能及血脂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x-±s)变化的比较

ALT(U/L)AST(U/L)TC(mmol/L)TG(mmol/L)GGT(mmol/L)

治疗组(n=30)治疗前89.3±18.376.8±10.87.2±1.53.4±1.277.6±16.5

治疗后33.5±10.248.1±0.85.0±1.11.7±0.745.6±11.1

对照组(n=30)治疗前87.5±16.977.4±11.86.9±1.63.3±1.580.3±17.8

治疗后56.8±15.360.3±12.35.8±0.82.8±1.055.5±15.7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针对本病提倡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通过运动饮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患者对此的依从性较差,大多数患者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祖国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拥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疗效肯定,副反应小。本病属于中医学“痰浊”、“胁痛”、“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食多少动之人,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反聚为膏脂,凝为痰浊,痰阻气机,气失宣肃,久之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聚滞为积,形成脂肪肝[4],本病的病位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痰瘀内阻。该方以三七活血祛瘀化结,川芎、赤芍凉血活血行气,辅以泽泻、决明子利水渗湿,山楂、荷叶消积祛浊,共奏行气化瘀泄浊之功。本观察结果表明,活血化湿中药方治疗NAFLD效果明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S].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2):67.

[2]李乾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85-89.

[4]杜景芳,武洁,王会香.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43例[J].河南中医学报,2010,30(2):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