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策略

冀建春

冀建春(大名县龙王庙镇寨里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重直觉思维培养

数学是思维体操,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数学界的普遍看法,专家学者们还把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之一。于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就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学校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教学时多数老师是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先想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再想多的是由哪两部分组成?最后想从多的里面去掉和少的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部分,然后叫学生反复练习说出想的过程。这道例题真的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吗?学生思维真的有那么周密、严谨吗?老师在反复阐述时,是否考虑到你这样做已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牵着学生思维的翅膀一步一步引入你自己设计的“陷阱”之中?如果所有学生都按照你的设计来思考,那就永远也教不出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我们还要创新教育干什么?难怪不少学生感叹“数学真难啊”。其实,在老师条条是道、象饶口令似的讲解前,不少学生凭借直觉就会列式:12-7=5。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猜测。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就是借助了直觉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注重解题思路的完整性,硬性强化解题的规律和模式,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大胆猜想,培养他们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和非常规性。美国科学家G.玻利亚说得好:“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数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

2.讲究练习技巧,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界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影响比较大,一味地讲究打基础、抓双基,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翻开我们的教科书就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每道例题后面的习题总和例题大同小异,学生只要会解答例题就会做这些习题。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为了应付考试,给学生总结了一些解题规律,如:“看大数,拆小数”、“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等,这样一来,让记忆代替了思维,以生搬硬套代替了分析,学生解题只要套“公式”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思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鱼场”,让学生自己去找“渔”,然后用“渔”去捕鱼。课堂练习时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等题型的训练,还可以通过表述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来提供多形态、多样化的信息,克服学生的常规化、模式化的定势思维。如:学生已经习惯于“三八二十四”的记忆程序,教师可以故意改变方式问“几乘三等于二十四?”等。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自身的位置,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给他们构建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例题多让学生探究,老师少一些讲解;操作多让学生自主摸索,教师少一些提示;练习题多一些创意,少一些呆板;练习形式多一些变化,少一些机械训练。

3.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思维创造性。

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法拉第的全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中,想象力都不断地作用和指导着他的全部实验。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问题不要讲的太细,知识不要讲的太透,留下一点“空白”,给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1)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们常感叹于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殊不知爱迪生从小就勤奋好学,从11岁起就阅读了百科全书和牛顿的许多著作。正是由于爱迪生从小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表象,才为他的一千多项发明打下基础。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积累感性经验,不断储备、充实自己的表象。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传统的“双基”教学优势,将“双基”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会在一起。(2)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在思考的同时展开想象,不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反复阐述,对重、难点讲清讲透,更不能提一些根本用不着思考的问题。如有的老师问:“三八二十几?”,就差一个“四”字没说出口,这样的提问有什么价值?学生用着思考吗?用着想象吗?(3)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都“动”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4.抑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思维广阔性

思维定势有时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如在乘法的简便计算中,见到25就先找4,见到125就去找8等;但有时定势的思维又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解题局面,造成学生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心态,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极其不利。如题目:8根火柴能围成3个正方形吗?多少学生说不可能,他们认为围成1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2个正方形要8根火柴……,这就是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1、逆向思考法对某些题型正面思索不得结果时,可从反面去想,也许有新发现。如:一般计算加法和乘法都是从低位到高位,史丰收却从高位到低位算起,创造了史丰收速算法。2、打破常规法:解题时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以常规去思考。如:在2、4、6、7、8、10中,哪一个数比较特殊?多数学生选7,因为7是奇数。其实,如果换个角度去想,其中的6不是唯一可以写成两个连续自然数的积、10是唯一的两位数、4是唯一一个平方数……。3、重复思考法:作业完成后,让学生休息或活动一会儿,然后再思考刚才的题目,找出更加简便的解法。4、无中生有法:千百万人看到苹果落在地上都习以为常,只有牛顿去问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从中找出问题,训练学生故意找“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