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与防范

/ 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与防范

崔永明

崔永明(湖北省钟祥市妇幼保健院湖北钟祥431900)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423-01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与防范

预防接种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预防接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普及。长期工作实践证明,目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是完全有效的,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被群众普遍接受。但是工作中时常会遇到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和不及时,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各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公卫人员要熟练掌握不良反应处理方法,以便采取正确措施,及时处置,避免严重结果发生。现就有关处理方法,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1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等

1.1.1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24h左右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现象。按红晕或浸润大小可分为:弱反应(直径≤2.5cm);中反应(直径2.5—5cm);强反应(直径≥5cm)。强反应往往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痛。

1.1.2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但以发热为多见,且一般为低热。

1.2异常反应

1.2.1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

1.2.2精神性反应:晕厥、癔症、群体性癔症,群体性癔症多发生在集中接种场所如幼儿园、学校。

1.2.3变态反应:常出现各种类型的皮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偶尔出现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多见于有过敏史的儿童。其中过敏性休克尤为引起重视,特别是当血压≤80/50mmHg,意识状态出现恐惧感、心慌、烦燥不安、头晕、意识朦胧、对光反射减弱时应及时抢救。

2.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

2.1一般不良反应处理

2.1.1局部反应处理: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就可恢复正常。如果红肿大于2.5cm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数日可愈。如果红肿大于5cm并逐渐扩大、皮肤发亮、发绀、烦燥不安,呼吸困难等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扑尔繁片0.35mg/kg/d分三次口服。

2.1.2全身性反应:发热底于38℃者一般不需处理,当体温高于38℃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对症处理,发热头痛给予扑热息痛,恶心、呕吐给予维生素B6,皮疹给予扑尔敏和维生素C治疗。小儿腹泻还应给予口服补液盐。

2.2异常反应处理

2.2.1非特异性反应:有菌性脓肿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口服消炎药,无菌性脓肿应扩创排脓,且伤口用1%龙胆紫擦式,每日数次至全愈。晕厥应立即平卧、头部低下、四肢抬高,给予热水或热糠水。癔症、群体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暗示治疗。

2.2.2变态反应:严重性过敏性皮疹紫癜应给予扑尔敏抗过敏治疗。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应急时抢救:一是立即静注0.1%肾上腺素0.5—1mL,二是静注地塞米松10—15mg,,三是建立静脉通路,四是当收缩压≤80mmHg时应使用间羟胺升压,五是呼吸困难应及时给予氧气。

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防范

3.1经常组织公卫人员和预防接种人员学习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预防接种操作规范常规,增强公卫人员和接种人员责任意识。

3.2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实行责任追究或问责制。加强疫苗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各个环节管理,保证疫苗质量,认真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和免疫程序,确保疫苗使用安全有效。

3.3不断提高公卫人员和接种人员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公卫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熟练掌握疫苗接种剂量、方法、部位及禁忌症。熟练掌握免疫程序及无菌操作规范。提高业务技能减少技术过失,杜绝责任过错。

3.4制定接种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成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机动队。县级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要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高年资公卫医师和医务人员参加不良反应抢救和处置,避免接种不良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总之,由于被接种个体差异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完全杜绝的想法是美好的,却是不实际的。对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防范。一但发生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都要积极处置和抢救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以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