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行业中遥感大数据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农业保险行业中遥感大数据的应用

陈文静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100083

摘要: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农业进行扶持时通常会采取农业保险的做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生灾害较为频繁,灾情往往也较为严重。考虑到我国这一基本国情和现状,在2007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推行中央财政补贴,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运行,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为良好,但基于我国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特点,我国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缺乏,农业保险赔偿措施尚不健全,赔偿效率低,因此,本文就应用遥感技术提高农业保险查勘理赔效率方法略作分析。

关键词:农业保险;遥感;大数据

要推动我国农业保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要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运行,从根本上去除无效供给,提供适应现有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有效供给,以新动能替代旧动能,让农业保险制度焕发生机。通过农业保险的有效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同时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行为。

1我国农业保险现存问题

1.1农业保险推行中存在的阻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地缘辽阔,因此农业保险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在推行中需要全面覆盖所有农户,而我国人口以及农作物的分散分布,给农业部门和保险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工作量,农业保险部门在进行承担理赔业务时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环节和工作量,工作任务复杂、难度大。

1.2农业保险推行中的技术问题

①由于我国广阔的土地面积,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不同,种植的树木品种和范围也不同,当进行理赔时确认理赔数额的难度较大。农业保险的理赔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况检查等,但由于农作物品种多,种植面积大,又由于交通不便、保险服务人员缺乏等原因,造成在需要农业理赔时,难以做到及时对场地进行检查,及时赔偿,减少农民农业损失。

②存在道德风险,难以规避。由于农业保险所获得的保险利益时一项难以确定的未来预期获益,而农业灾害往往是多项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难以规避一些农民的道德风险。

2.我国农业保险出现的新变化

对于小规模农户,农业理赔的保障范围有限。我国农业保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农户理赔措施较为全面,风险管理和支持作用较为明显,因为这些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而对于小规模的农户来讲,农业收入只是他们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农业赔偿金额较少,因此其支持作用并不显著,所以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和热情普遍不高。

财政支持的“漏出效应”,导致农业保险最初发展力量的些许改变。财政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作用,导致农业保险对农户的支持作用显现不出来。因此,农业保险服务需要摒弃之前仅仅依靠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进行发展的传统模式,向以服务创新、吸引农民自愿自主自动参加农业保险的形式靠近。农业现代化的进行导致户主会产生市场和风险意识,因此农业保险需要以其特定功能吸引农户自主加入。

3.在农业保险中采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具有收集信息全面、准确、快速,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涌现,农业保险服务中应用遥感技术将符合现代农业的需求,具体而言,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服务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将地块信息以底图形式标准化

对承保农作物所在地的具体位置、面积、权属等进行全方位管控,具体而言,将农作物在哪里,是谁的,面积多大,农作物品种是什么进行详细收集。

首先按照乡、县、镇的行政区划分标准进行遥感监控,对各区域内的农业进行信息收集和统计,将其划分成图片区域格式,对这些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更划分区域底图资料,作为今后农业保险服务的资料。

其次按照地块进行信息标准化。地块是农业保险服务的标准单位,通过专门的编程软件,使用卫星高清影像对地块进行编码,将其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统计,作为土地理赔的数据。

最后是地块权属标识。在标准化地块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设备对地块所属农户进行确认,形成权属数据供今后理赔户主的确认。

3.2数据分析

使用专业遥感分析软件借助卫星影像对土地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土地进行识别,确认土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土地权属等。

灾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灾情等级中的宏观评估,另一部分是从微观确定灾情的级别。宏观评估是指对市镇等大范围内灾害发生的面积和分布进行统计,微观确定是对灾情造成的农作物的损失按照绝产、重度、中度、轻度、正常进行分级,具体分级包括下面指标和步骤:

第一,明确农作物在灾情前和灾情后的生长特征的显著改变。即根据农作物生长特点,确定灾情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破坏程度,确定方法包括根据作物的生长长势、种类等进行确定。这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大量的经验,同时需要农业保险人员到农作物生长场地进行侦查和确定。

第二,从宏观层面对灾情发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这就要借助遥感技术。在发生灾情导致农作物受损时,要及时对灾情进行评估,将其作为最后的理赔依据。比如对一段时期的大量降水、降水程度、降水面积、造成的影响等要进行及时统计,掌握灾情的总体宏观情况。

第三,对监测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以确定灾情分级。主要数据是提取反应作物长势的Ndvi指数,或者提取其他可用于综合评价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指数,通过对指数的分析确定灾情分级。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分析指标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对灾情前后指数分布差异的统计分析,农作物生长态势的前后差异,将农作物生长态势与标准生长态势进行对比分析等,都可以确定灾情级别。

4.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中应用案例分析

2018年6月25日,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发生棉花冰雹灾害袭击,受灾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利用无人机进行受灾区域的1:1000航空摄影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到快拼图完成总共历时约七天,花费六万元。与灾前影像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地物反射光谱曲线中出现的反差区域,提取变化图斑,进行图斑分析,获得受灾区域内每个种植地块的棉花受灾范围、面积、损失情况以及赔付依据。按照传统的定损方法,需要业务人员对每户、每地的损失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极大地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遥感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首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费用;其次,定损依据科学数据、分析结果可靠;最后,也规避了道德层面带来的损失、使理赔工作公开、透明。

5.结束语

通过对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其一,遥感技术能有效将承保风险降到最低,提高承保准确度。其二,利用遥感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保户和理赔方对灾情认识不一的难题,大大提升了理赔的效率。其三,借助遥感技术,大幅度的降低了查勘成本,节约了农业保险的成本。其四,遥感技术可以对人力无法到达的偏远地区进行监测。其五,对维护国家在灾情前后的稳定起到了良好作用。

但是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需要进步完善,比如模型支持、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等。保险服务部门需要积极配合国家灾情控制部门、遥感技术科研单位,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科学先进的农业理赔服务体系平台,更好的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郭清,何飞.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4,(01):66.

[2]姚玉璧.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J].资源科学,2013(0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