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写作和学习语文的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养成良好的写作和学习语文的习惯

肖诗强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兴隆小学

摘要:指导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

关键词:写作;学习语文;习惯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

一、写作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训练,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冲动,使之愿意动笔写;或者通过练笔将思维条理化、逻辑化。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以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生策略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观察细、立意新、构思巧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思维的展现合乎语文的规范,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积极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要写出此种事情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双会发现的有着独特视角的眼睛,有一个会积极思考进行探究创新的脑子。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

二、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写作教学要加强计划性、避免随意性。

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有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片断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

(二)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内容,写真事,发真情,求真理。要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三)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做到写作前具体指导、写作后及时点评。

注重对学生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分专题练习新课标要求习作的作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点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

(一)重视修改

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二)让学生在感性层面认识和学习语文

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小结: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肖诗强(1974--):男,汉族,籍贯贵州遵义,现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兴隆小学,小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