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树立上下文教学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语文教师应树立上下文教学观

隋国亮

语文教师应树立上下文教学观

隋国亮

(固安县柳泉乡东红寺北市中心小学河北固安065500)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理解文本要有整体意识,语文教师要树立上下文教学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上下文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指阅读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从内容和语义层次看,它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语篇环境和语体风格环境等。

上下文教学观就是运用上下文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着重论述上下文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操作策略。

1.运用上下文教学观来指导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具体体现在确定词语意义、理解语句、解读文本等方面

从文本整体阅读入手,分析上下文语义、语法关系和语体风格,在理解有关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章),段(章)不离篇”。同时,做好对一个词、一句话的品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思想。

1.1确定词语意义。

从文本整体阅读入手,把词语放到句中、文中理解,联系上下文、依托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词语在句中、文中的意义。既要“词不离句”。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句的“负”,应释为“怀有”还是“缺少”呢?我们看到,从语义环境分析,《报任安书》一文重在申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处境。由于奇耻大辱、悲愤之情、无奈之心交织在一起,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谦卑之辞,通篇未见赞誉或褒扬自己之处,“少负不羁之才”当也不能例外。从语法环境看,“少负不羁之才”与“长无乡曲之誉”并列对举,构成联合结构作谓语。其中“少”与“长”相对,“负”与“无”、“不羁之才”与“乡曲之誉”相应,共同说明“仆”即作者的一生,既缺少横溢的才华,有没有乡里的赞誉。这句话连同下文紧接的一句“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围卫之中”,既是对上文“赖先人余业”才得以“得罪辇毂下”的补充说明,又是作者想发奋图强、力建“积日累业”之功,取长补短、得君主赏识、取宗族交游光宠的原因。“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正是作者发奋图强,补“负不羁之才”“无乡曲之誉”之短,以实现理想的情感流露和行动写照。“负”和“无”是变文修辞手法,两个词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相同。所以,联系上下文,“负”应释为“缺失、亏欠或缺少”,不应释为“怀有”。

在文本阅读中,对“之”“其”等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的理解,更需要综观上下文的语义环境、语法环境等来推断确定。

1.2理解语句。

语段、篇章的意义制约着存于其中的语句的意义;因此,对语句意义的正确解读依赖于对该语句所在语段、篇章的语义的整体理解,即要“句不离段(章)、段(章)不离篇”。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第三段中说:“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刚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只能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它,但当我们接着往下读直到把全篇读完,我们明白作者是以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解读来表明寓言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是公平清楚的,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不少人居心险恶,非常狡猾,如果头脑简单,就会处处碰壁上当。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看前文这段话,“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其实应理解为“对狡猾的‘指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进化”的含义也变为“越来越狡猾”。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从文章中引用的几个例子开始分析,最终推导出作者对读《伊索寓言》的观点,然后再反过来读文本前三段,我们便对作者的匠心豁然开朗了。

《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句应如何理解?从语义环境看,该句所在的语段叙写的是木兰归家后重着女装的喜悦,“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紧接着“当窗”句描摹的是木兰“理红妆”的情景,依据生活常识当知应解为“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如此,则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从文本创作风格环境看,互文修辞的运用是全诗一大特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都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由此我们可断定“当窗”句必从互文手法入手来理解品读。

1.3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文本,因各自生命体验的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多元解读的现象,对此,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彼此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尤其应如此。

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警惕浅读、偏读,乃至误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人物分析脸谱化倾向、情感体验单一化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阅读《卖油翁》,对“陈康肃公”的看法,我们常常能抓住文中“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等语词解读出陈康肃公的“自高自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下文的“康肃笑而遣之”句,就会从全文由“自矜”到“忿然”再到“笑而遣之”的语义变化中,还能读出陈康肃公的一“笑”、一“遣”所透露出的尴尬无奈、自我解嘲乃至默认自己技不如人的复杂心理变化。

只有紧紧抓住上下文的语义环境,细品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才能使文本解读、形象分析做到立体化、丰富化,才能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立足上下文是克服游离文本的歪读、误读,走出人物形象分析脸谱化、扁平化的不二法门。

2.上下文教学观符合汉语语义规律,是指导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应如何树立、运用上下文教学观指导教学呢?

其一,教师要自觉树立上下文教学观。在备课、课堂教学中采取由篇章到语词,由语词到篇章的分析策略,做到瞻前顾后,新旧联系,保证备课、教学质量。而不至于沦为现成教案及教师教学参考书的简单传声筒、扬声器。

其二,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上下文学习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言必有据,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反复训练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其三,教师要掌握上下文教学法的操作步骤,既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确定学习内容的上下文范围——感知学习内容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根据语境确立语义或表达方式。并进而指导学生掌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策略。自上而下是从上下文出发,由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自下而上是从上下文出发,在理解有关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

树立上下文教学观,有助于确立文本意识,全局地、联系地、整体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切实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4-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