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校园贷”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杨坤鲁艳霞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管理系辽宁大连)

摘要:Twitter、微博的出现使公众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表达个体情绪更加便捷。本文以“校园贷”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GooSeeker软件搜集微博内容,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表明,舆情演化存在“蛰伏期”、“爆发期”、“减弱期”三个阶段,在舆情处于蛰伏期时政府部门给予引导,可将舆情影响减至最小。

关键词:校园贷;舆情;规律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再加上无线网络的覆盖明显提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越来越多的公众对各类新闻事件给予更多的关注。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2140万人。微博用户就校园安全事件而发表的微博数量是巨大的,并且内容中表达的感情是多样的,并且基于微博用户数量及影响力,找出舆情的演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演化形态、主体、阶段和机制等方面。张舟[1]认为舆情演化是具有突变、聚焦、共振规律的。刁海军等[2]认为舆情变化更具动态性、复杂性、无边界性和不可控性。杜艳[3]认为舆情主体呈群体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持续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由于事件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并不一定能够清晰显现,所以部分微博内容并不会将事件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样的微博内容会使群众对事件产生错误的解读,错误的信息通过网络途径的传播。

本文以“校园贷”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校园安全事件在微博用户中舆情的产生及演化过程,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以期使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了解到舆情的演化规律,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基于校园贷的事件背景分析

事件背景:2009年,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该综合学生过往的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家庭支持力度等给出是否发放信用卡、授信额度有多高的判断。大部分大学生是没有稳定收入的,因此信用卡开始逐步退出大学生金融借贷市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追逐名牌与时尚的欲望驱使着大学生们需找多种途径来获得资金。这样的大背景为网贷借贷和网络分期平台进入校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2014年,校园分期平台崛地而起,先从iPhone等电子产品入手,并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除了分期消费,还有其他的借贷产品争先恐后的进驻校园。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

(1)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

(2)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

(3)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以上3种平台类型是校园贷的主流平台,但是也存在一些非法的、暗箱操作的校园贷平台。曾经有大量的机构或个人以校园贷的名义向高校学生发放高利贷、裸条借贷,这些非法的校园贷机构或个人成为了校园贷“妖魔化”的主导因素。

3.实证分析

3.1数据获取

本文以新浪微博发表的博文为数据源,通过设置搜索关键字“校园贷”,使用GooSeeker软件搜集了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共123天的微博内容。GooSeeker是一款专业的网络爬虫软件,有垂直搜索、信息汇聚、个人信息检索等主要功能。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抓取了“微博内容”、“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相关数据,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校园贷”事件微博数据一览表

3.2数据预处理

由于同一用户转发相同博文属于重复数据,会对分析产生影响,于是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重复数据,最终得到14000条博文数据用于分析。通过对词汇进行查询,得到表2的数据。

表2“校园贷”事件微博用户搜索热词

由表2可以看出,在网民大规模参与讨论的事件中,表2中的词汇被多数网民提及。在不同时间段,大量网民就事件进行讨论,网民的参与度越高,事件的传播范围越广,传播速度越快,当某一博文或评论表达的情感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就会容易形成热门话题,届时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到讨论中,事件发酵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舆论就此产生。

3.3数据分析(DataAnalysis)

本文截取2018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的数据绘制出图1的折线图。

图1“校园贷”事件讨论热度趋势

由图1可看出,9月11日之前,曲线区域平和,9月11日至9月25日之间,曲线大幅度上升,9月25日之后,曲线直线下降。

鉴于图1,可将舆论演化粗略分为“蛰伏期”、“爆发期”、“减弱期”三个阶段。

4.结论

经数据分析,舆论在爆发之前需要一定时间的发酵,当某观点引起多数网民的认可并被多数网民讨论,观点会形成话题,事件热度直线上升,舆论彻底爆发。为避免舆情爆发对社会稳定产生危险因素,有关政府部门可在微博建立专属账号,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对微博就行监控,当某些词汇的词频明显上升时,通关官方账号给予网民回应,及时引导网民情绪,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将舆情减至最小。

参考文献

[1]张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J].汉字文化,2018(11):115.

[2]刁海军,俞亚芹,徐联弟.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及引导策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30-32.

[3]杜艳.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03):56-60

作者简介:杨坤(1998-),男,本科生。

鲁艳霞(1977-),女,硕士,教授,研究领域: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