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宫颈癌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詹平刘玲毛熙光

詹平刘玲毛熙光(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整合素β1(INTβ1)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16例正常宫颈、16例宫颈原位癌、46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1.宫颈浸润癌INTβ1的阳性表达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3,p=0.000;p=0.037)。2.宫颈癌ⅡA期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与Ⅰ期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1)。组织学分级G3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与G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25)。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整合素β1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24)。结论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整合素β1表达增强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宫颈癌整合素β1肿瘤转移

宫颈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是浸润和转移,细胞黏附是其重要环节之一,黏附分子在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发现许多黏附分子,包括整合素家族、CD44等[1]。整合素是一类重要的粘附分子,分布广泛于人体组织中,它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整合素β1(INTβ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为临床上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标本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宫颈癌在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患者年龄28~71岁,中位年龄45.9岁。其中宫颈原位癌16例,浸润癌46例,淋巴结有转移者13例,淋巴结无转移者33例。组织学分级:G125例,G213例,G38例。FIGO分期:Ⅰ期25例,ⅡA期21例。随机选择16例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标本作对照。全部病例在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

1.2主要实验试剂鼠抗人INTβ1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Cruz公司,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技术。所有新鲜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选择典型病灶的石蜡块连续切片,片厚4μm,做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INTβ1的表达情况,按说明书操作。用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4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以细胞膜及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INTβ1表达阳性。评分标准按Zutter等[2]的方法稍加修改:随机计算5个高倍视野(×400)阳性细胞数所占百分比,取其平均值。根据阳性细胞数所占比例分为以下4级: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染色细胞数10%--25%为+;阳性细胞数25%-50%为++;阳性细胞数≥50%为+++。

1.5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取α=0.05(双侧)作为检验水准。统计结果用SPSS13.0软件分析。

2结果

2.1INTβ1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见表1)

INTβ1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有时亦可见细胞膜表达,细胞核无表达。

宫颈浸润癌组织中INTβ1从癌灶中心到癌巢基底部均有表达,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胞浆,间质细胞中无表达。INTβ1在癌巢中表达分布不均匀,癌巢中央表达较弱,癌巢边缘表达较强。淋巴结转移灶中可见INTβ1在癌细胞胞浆中均匀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细胞中未观察到INTβ1的表达。

原位癌组织中部分或整个呈异型性改变的上皮层细胞胞浆内可见INTβ1阳性产物的表达,基底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中无表达。

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基底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中未见INTβ1阳性产物表达。

由表1看出,宫颈浸润癌组织中INTβ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对照组p=0.013,p=0.000);宫颈原位癌组织中INTβ1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宫颈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7)

表1各组INTβ1表达比较

2.2宫颈浸润癌INTβ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比较:(见表2)

FIGO分期中,ⅡA期宫颈癌INTβ1的阳性表达较Ⅰ期明显增强(p=0.011)。

组织学分级中,G3INTβ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G1(p=0.025)。组织学类型比较,腺癌INTβ1的阳性表达与鳞癌比较无差异(p=0.757)。有淋巴结转移者INTβ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24)。

表4宫颈浸润癌各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比较

图为INTβ1在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左图为腺癌SP×200,右图为鳞癌SP×200)箭头所指为阳性表达

3讨论

整合素(integrin,INT)是一类跨膜糖蛋白黏附分子受体家族,由α、β两条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以异二聚体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4]:包括α、β两种亚单位,α亚单位主要参与识别配体并协助β亚单位将细胞的信息传递至细胞骨架,β亚单位既可诱导细胞骨架重排,加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又可介导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广泛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5-6]。INTβ1是整合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分布广泛,能影响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迁徙及某些大分子合成,对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7]。在INTβ1激活过程中,多种蛋白在病灶黏附带聚集形成由INTβ1调节的黏着斑激酶(FAK),FAK磷酸化活性改变随INTβ1密度增加而增加,FAK发生磷酸化后,能激活下游的多种信号传导通路,使细胞发生增殖、分化和迁移[8]。

本实验发现,INTβ1在宫颈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上皮,Ⅱ期宫颈癌INTβ1的表达高于Ⅰ期宫颈癌,组织学分级G3INTβ1表达高于G1,淋巴结有转移者INTβ1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者,提示INTβ1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INTβ1表达强度逐级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某些因素启动了癌细胞INTβ1的表达,使其表达异常增加,在这些因素持续作用下,宫颈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与基底膜配体结合,癌细胞与基底膜黏附,致使肿瘤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成分降解基底膜,促使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9-10]。但实验发现整合素在癌巢中央的表达比边缘弱,推测整合素作用于癌细胞之间的黏附力与作用于癌细胞和基底膜细胞之间的黏附力相比,后者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造成了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发生浸润转移。

同时,实验显示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恶性程度增高,INTβ1的表达也逐级增高,提示高表达INTβ1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浸润和转移能力,通过黏附并降解细胞外基质使肿瘤细胞顺利通过组织屏障,促进肿瘤浸润转移。提醒对过表达INTβ1的患者术中应高度警惕淋巴结的潜在转移,术后应加强辅助治疗,预防复发。

本实验还发现,在从正常宫颈组织到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发展中,INTβ1有上调趋势,INTβ1表达水平的上调使肿瘤细胞具有降解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使肿瘤细胞在侵袭、转移过程中突破各种屏障如子宫颈上皮细胞的基底膜、血管基底膜和淋巴管基底膜的能力增强,更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INTβ1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treitM,SchmdtR,HilgenfeldRU,etal.Ahesionreceptorsinmalignanttransformationanddisseminationofgastrointestinaltumors[J].RecentResultCancerRes,1996,142:19-50.

[2]ZutterMM,MazoujianG,SantoroSA.Decreasedexpressionofintegrinadhesiveproteinreceptorsinadenocarcinomaofthebreast[J].AmJPathol.1990,137(4):863-870.

[3]WeidnerN.Intratumormicrovesseldensityasaprognosticfactorincancer.AmJPathol[J].1995,147(1):9-19.

[4]HumphriesMJ,McEwanPA,BartonSJetal.Integrinstructure:headyadvancesinligandbinding,butactivationstillmakesthekneeswobble[J].TrendsBiochemSci.2003,28(6):313-320.

[5]HoodJD,ChereshDA.Roleofintegrinincellinvasionandmigration[J].NatRevCancer.2002,2(2):91-100.

[6]MirantiCK,BruggeJS.Sensingtheenvironment:ahistoricalperspectiveonintegrinsignaltransduction[J].NatCellBiol.2002,4(4):83-90.

[7]HsuehWA,LawRE,DoYS.Integrins,Adhesion,andCardiacRemodeling.Hypertension[J].1998,31(1):176-180.

[8]王天浩,任正刚.整合素与肝癌转移的相关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4,6(11):1173-1175.

[9]宫颈癌整合素β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其侵袭性的关系.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417-419.

[10]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宫颈癌侵袭性的相关性.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