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浅谈教育观

张云辉

元江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元江653300

摘要:教育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当今时代,由于人们的立场、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对于教育问题,我也做出了一些思考,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下我的教育观。

关键词: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

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一直被人类社会所重视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跟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教育的本质从满足比较单纯地于生存需要逐步向满足人类多重需要的方向转变。教育正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和技术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民族或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实力等级的排位。教育发展的结果除了对人类产生积极而有用的影响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类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战争、犯罪、浪费、贫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一切不利于人类生存因素也伴随着教育作用的发挥而衍生而出。我们要如何解决教育发展带给我们的困扰和危机,克服和化解不利于我们人类的不利因素,我认为唯一且长效的办法就是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育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人接受教育的角度出发,人的一生可以这样划分为几个阶段:基本知识的习得、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培养、人格品质的养成。这些能力关乎一个人一辈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基础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儿童好奇心理较重、求知欲较强等特点,在小学五年里以识字、算术、自然、体育、美术、唱歌、舞蹈、言语等为主要学习课程内容来训练能力,所有学科内容不作考试只作考察,即运用积分达标的方式考核,每年级都规定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和心理标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只要学生能达到这个考核标准,就能顺利升入高段年级。人生在这一时期是最最基础的时候,是发展智力和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按各自的喜好和天赋来发展,老师就做些引导和辅助,把学习内容整合到小学整个环节当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学会无忧无虑的成长。

我们应该丢掉那些太过功利的考试,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定格在只会考试做题却无真才实学的“学霸”荣誉板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很少有中国人,可能少部分原因是政治因素影响,更多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教育问题了。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身体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上趋于独立,却无能力独立承担后果,容易冲动叛逆,甚至选择极端方式处理事情,所以在中学阶段一定要做好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中学阶段学制最好定为五年,取消初中和高中的分别,把这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体,在这个阶段重点学习语言应用、数理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化学)、艺术修养(美术、体育、音乐、舞蹈)、哲学宗教等学科,而社会实践课程(如:劳动技术、才艺表演、体验生活)则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做好引导和铺垫,使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阶段也是个人情感逐渐成熟起来的关键时期,情感的力量能对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所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应该有所涉猎。让学生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生,也从实际当中思考人生,培养宏大的心量、高尚的情操,为接受高级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中学阶段对学生成绩和能力的考核也继续实行积分达标的方式,每一学段学业的结束和能否升入高段,其考核办法就看学生能否通过作业考核和实践操作等决定,这两项考核都必须独立完成。达到升入高段学习的要求后,顺利进入高段学习,如不能通过考核,就继续留下来学习,直到能熟练掌握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为止。

大学阶段是学生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已经具备了学习专业知识或是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可以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模式的学制为五年,第二种模式的学制为七年。这个阶段重点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两种模式不是全然分开,而是一体两用,三年时间继续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一年时间完全到社会的企业或单位进行实习,第五年进行学业知识的巩固和继续加强学习必须考核达标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等。如果各项指标达标且成绩优秀,此类学生升入第二种模式的高段继续求学,完成后续两年的高级阶段的学习训练,为培养专业型人才而作进一步的准备,而各项指标达标且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可以选择毕业。其中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外,要继续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艺术品质、历史知识、天文地理等方面进行培养,让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起码让学生有较好较强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添喜浅谈教育观念的转变[J].好家长,2014,(38):102-103。

[2]刘忠仁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4):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