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快乐作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快乐体验、快乐作文

郭姣娥

郭姣娥(大名县西魏庄乡朱洼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沉重的呼声来自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孩子们会“谈文色变”?为什么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为他们开辟一条轻松快乐作文的渠道?偏偏要让孩子在本该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背上沉重的“作文难”的盔甲?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与做数学习题有本质的区别,数学老师教给学生计算公式,讲清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学生听懂了,就可以根据公式做出一道道不太复杂的习题。然而,学生写作文就不能如此画葫芦了,尽管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把写作理论、技巧讲清楚,等到学生拿笔书写时,“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会写还是那样不会写!何况写文章本来就“文无定法”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光靠老师讲授作文技巧和方法是不能够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现状。只有找到快乐的源头,只有让学生快乐起来,愿意学习写作文,学生就能放下包袱轻轻松松写出快乐作文。

遵循“生活即教育”观,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犹如小溪水,源泉丰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停。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素材,发现个性生活美,真切地体验各种情感,进行生活化的提升,让学生不必“握笔兴叹”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快乐体验快乐作文之“三快”!

1.激发兴趣,一吐为快。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首先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一吐为快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做某一件事情我们有了一点的兴趣就会产生十倍的动力,有了十倍的兴趣就有百倍的信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放低要求,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找素材,消除心理压力。让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回味生活、领悟生活,把写作的起点放在他们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生活的层面上,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谈文色变“的恐惧。

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础设计一个个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作文教学观摩课《放飞童年》、《我想变》两堂课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注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从学生作文前的准备到教师作文教学的过程,教师作了大量的铺垫和及时的引导,设计了多种活动,激发了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的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生活的积累,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形成全员参与的积极意识(视频播放)教学生写快乐往事时,我和学生一起来唱歌互动,一首《幸福拍手歌》把学生的快乐情绪调动起来,学生消除了写作文的戒备心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生活小故事表演,学生观看表演的同时感受了演员的快乐,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评述快乐的欲望,在评述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有了快乐的积累,学生心中的快乐之火被点燃,在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地明确写作内容,下面的作文就如入无人境界,达到了不是为作文而作文,感觉是在为了倾泻胸中的快乐情感而写作。

2.感悟个性美,不吐不快。要让学生体会写作是快乐的,还要引导学生真实再现个性生活,充分感悟个性生活之美,让学生感觉不吐不快

放飞个性,自由创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要让学生“自由创作”。《亲情无痕》习作教学设计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情感渲染,一篇《血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接着用一首深情的歌曲《母亲》唤起学生回味亲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最后让学生在一首《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中书写。这样的指导完全在引导学生真实地展示个性,没有过多的局限和约束。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启发的前提下自由创作,个性放飞。

积极引导,让童心寻找个性美。让孩子用童心写童真,用童心写自己观察到的世界,表达自我情感。“童心”写童真实际上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学生在展示个性的时候,我们要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孩子找到个性生活的美。(视频播放)在《快乐成长》的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优美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声中欣赏学生诗歌朗诵《快乐》,学生的思绪伴随着音乐走进了记忆的海洋,采集着一朵朵快乐的浪花。一件件快乐往事出现在孩子的眼前,。学生对个性生活的美的体验被唤起来了,心中希望把快乐展示出来,此时,情感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状态。

3.生活化的提升,创作之乐

让学生发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美,学生会写得更快乐。习作本来就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认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要有一点“超习作”的理念。要把教学定位为以习作为中心的综合学习活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启发学生内需,使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陶行之先生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在王树华的快乐习作指导课《设立新节日》中,老师在目标定位上就有意识的进行提升,不仅局限在引导学生书写心中的这个美好的节日,而是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多一点节日文化的体悟,多一点风俗习惯的了解,多一点人文情怀的关注。更大限度的丰富了学生生活的需要。(视频播放)我在教学中引用名言指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力量奉献给他人”,榜样的力量来说话,学生对名言的体会和感悟,对丛飞事迹的了解,就是在调动学生精神内需,让学生发现生活的快乐不仅仅局限于享受的快乐,还有一种奉献付出的快乐是更加令人兴奋不已,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另一扇更宽阔的大门。学生情绪高昂,思维开阔,畅谈生活中的快乐往事,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此时,写作成为了学生的快乐活动。

生活是一种美的享受,只有把生活的真实之美上升到艺术的美,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语言艺术、表演艺术、朗诵艺术、创造艺术等等,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注意以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把各种形式的美的享受带给学生。

让孩子快乐进课堂,快乐回味生活,快乐感受生活,快乐书写生活,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引导孩子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写自己所欣赏的,这就是让孩子在体验快乐、享受作文乐趣。如此坚持下来,我们将很欣喜地看到一张张充满着天使笑容的快乐作文的面孔。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大乐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大乐事吗?让我们一起努力、精心培育,期盼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园地能开出一朵朵快乐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