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孙海彦

孙海彦(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份住院患者的病历3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63.0%,单用117例,占使用例次的61.9%,二联72例,占使用例次的38.1%,其中不合理使用26例,占用药总例数的13.8%。结论应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加强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71-02

中药注射剂随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逐年上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用药安全角度出发,将中药注射剂列为高风险药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为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推动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对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信息系统,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1日住院患者,随机抽取300例患者记录,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药物过敏史、诊断、中药注射剂名称、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有189例患者,男102例,女87例;年龄8月~87岁,10岁以下8例,10-45岁7例,45-65岁29例,65岁以上145例。使用中药注射剂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这可能与老年人并发基础疾病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有关。

2.2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有35种,使用频次居前十位的中药注射剂见表1。主要是活血化瘀类和补益类;使用中药注射剂较多的科室有老年科、神经科、肿瘤科、心内科等;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有189份,使用率为63.0%,单用117例,占使用例次的61.9%,二联72例,占使用例次的38.1%,其中不合理使用26例,占用药总例数的13.8%。

表1使用频次居前十位的中药注射剂

药品名称使用频次构成比(%)

疏血通注射液3719.6

丹红注射液3116.4

生脉注射液2211.6

参芪扶正注射液2010.6

血栓通注射液1910.1

参麦注射液189.5

艾迪注射液165.5

康艾注射液126.3

复方苦参注射液94.8

炎琥宁注射液52.6

2.3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

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有26例,超适应证用药的有3例,主要为参附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清开灵、;未按说明书选择溶媒的有5例,主要为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超剂量用药的有6例,主要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用药时间过长的有9例,为丹参注注液、红花注射液;联合用药不当的有3例,主要为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3讨论

3.1超适应证

调查发现,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的占到95%,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使用时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如如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黑附片提取物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功能,如用于治疗热证如急性胰腺炎、支气管肺炎等有悖中医理论;川芎嗪注射液对于心血瘀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较佳,但对痰浊壅塞型的疗效则差些;清开灵注射液是治疗热病的有效方剂,但只适用于温邪入里所致的高热烦躁和小儿热惊厥等症,而恶寒、发热患者不宜使用。

3.2使用溶媒、剂量、疗程不规范

溶媒使用不规范是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溶媒的选择与稀释比例。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内含生物碱、皂苷、黄酮类、氨基酸及未除尽的杂质等,多以胶体状态存在于溶液中,pH的改变、电解质的加入均可影响药液的稳定性,可能产生沉淀、变色等,中药注射剂溶媒一般选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也有个别药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只能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还有稀释不当,如艾迪注射液10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溶媒的用量不足,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调查发现,临床按高限剂量给药现象较严重。部分医师认为中药作用缓慢、温和、不良反应小,增加剂量可发挥更好的疗效,因而按高限剂量甚至超剂量用药。如黄芪注射液多数使用30ml,说明书指导用量为一次10~20ml。

中药注射剂使用疗程过长可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或产生依赖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可致出血倾向,长时间连续使用时需加强对患者的监控。

3.3联合用药不当

主要是同时使用多种药理作用相似的药,同时使用一种甚至几种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如疏血通、血塞通、丹参、血栓通、香丹等;口服具活血通络作用的消栓络通胶囊的同时使用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作用相似的药物联用不仅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加患者负担。二是与西药联用不当,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患者易引起胃肠道出血,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疏血通、灯盏花素注射液禁用于有出血倾向者,这类患者应慎用。

总之,医生在处方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每一个环节,是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给药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一些心脑血管药物,如葛根素、苦碟子等注射液在使用时应尽量减慢输液速度,最好控制在30滴/分,艾迪注射给药速度开始15滴/分,30分钟后如无不良反应,给药速度可控制50滴/分[1]。在同一输液通道中使用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品时,应用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道,以免发生配伍禁忌[2]。同时加强应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因为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力,冯巧巧杨晓晖等.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相关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与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0):598-602

[2]葛文娜.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2052-2054.

[3]周玮,梅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3271-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