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随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教后随笔

赵永强

(平阳县第二职业学校,浙江温州325405)

摘要:课后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从实践中来,反思后再到实践中去,促进老师的成长和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处理;反思;教学

几节课后学生给我反馈了一些问题,以排列组合的教学内容为例。学生甲:上课前二十分钟还能保持认真听讲,但时间再长了就听不进去,想瞌睡;学生乙:上习题课时,感觉讲得太快,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生丙:我觉得,老师上课应多提问,并且不能总提问个别成绩好的同学,而应该更广一些;学生丁:我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一点也听不进去,觉得没啥意思……

我回想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设计和讲解,发现有些“过渡”不自然,有些教学的设计是无效的,有些“问题”问的过于“大”,有些环节是“脱钩”的……比如应用题的讲解,从实际问题到列出计算关系式,中间过渡的太快,没能让学生体会清晰具体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又比如习题课与新授课,习题课的设计“弱于”新授课……这些问题,都值得一个老师去反思。

以课堂中讲述给学生的一个例子为例。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一段铁路上有8个车站,问应该制定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初始的设计是(1)制定车票应该用到8个车站里的几个车站?(2)从8个车站中选2个车站的组合数是多少?但是这样的两个问题抛出去,学生能回答的并不多,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经过反思,后来我把问题设计为(1)平常生活中我们买的车票上写了几个站?(2)这两个站之间有顺序吗?(3)这两个站“放”在一起是排列还是组合?(4)假如铁路上的一段只有三个车站,我们能否写出制定车票的排列?有多少个呢?(5)如果有8个车站,这样的排列有多少个呢?并且经过再次地教学,我感觉效果真的很不一样。两次教学比较之后,我有了一个总结,那就是问题一定要有细致,并且要有梯度。

再如,一条线段分成七段,问一共有多少条有向线段?其实这个问题跟“车票”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只强调了“解答”,没有深入到排列的“本质”。这样学生学的当然会比较“肤浅”,影响学生的能力形成。而且在处理“车票”问题和“线段”问题上,我错误地将它们按照例题1和2来讲。其实这两题是属于同一类问题,没必要按照两个例题来讲,而是应该安排成讲练结合。并且归纳排列“本质”,助长学生能力形成。

在安排学生回答问题上,要求尽可能地兼顾多数人,简单一些的问题确实可以由基础薄弱一点的同学回答,难一些的问题只能基础好的同学回答了。这样也应了教育的“全面性”和因材施教,这点学生说的实在,老师当然也应该如此。

学生方面,学生应注意学会预习,并注意提前把老师要求讲的题或练习提前完成,带问题进课堂,做到有目的地听讲,这样就不致于听不进去或没兴趣。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不仅容量大,而且难度上也上了一个台阶。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出现了厌学情绪,甚至,有放弃的想法。所以,对学生预习方面的把控,要求老师抽取课余的时间去监督,并且还要想一些方法去监督。比如让学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比如抽查到不达标的同学通知家长……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下功夫去改进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有所学,有所知,有所会。

总之,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能始终走在教师的“前面”,这样才能在教师讲时有所备,有备就会无“患”,就不致于听不进或听不懂。2、在今后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反应,并由此来调整自己讲课的速度。3、注意学生的作业、练习反馈情况,并由此来决定自己下一节的重点所在,或在哪些方面需要再进行扩充或补充,从而,达到为学生解疑释惑的目的。4、课堂形式应多样化。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概念型课可参考“学生预习,教师点拔强调重点,并提出知识点”的形式;又如公式推导型课,可采取“学生预习,并上讲台上为大家讲解推导”的方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把公式记得更牢,还从中学到了怎样来应用公式解题。再如,对于习题课,可以采取“学生分组竞争回答”的形式。从而,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达到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目的。5、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做到位,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因此,教师要会统筹安排自己的课及学生要完成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上课时不处于被动局面,教师也不致于陷入“唱独角戏”的窘境中。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