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对策

董茂珍

◆董茂珍山东省聊城东阿实验高中252200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也是中学阶段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和语文素养水平都存在严重问题。笔者教学工作之余做了一定量的访谈,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对于语文课漫不经心,没有热情,相应的语文水平也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外,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训练方式、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强化手段、各种不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外部环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凡此种种现象,致使学生无法形成语文学习的新的认知冲突,激不起学习兴趣。本文针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企图通过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途径,改善语文学习成效的问题,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求扭转学生语文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业成绩的目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其策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并非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热情,只是语文学科更多地富有人文气息,从而能更多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策略上要结合语文的特性,同时也不是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激发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1.凸现学科特点,引发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工具性方面可以模拟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提问和答记者问,也许会引发几个成为外交家的梦想;类似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是否可以满足一下斗士胜利的喜悦?在人文性发面,利用优美的课文篇章陶冶性情、领悟人生真谛,无形中就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教学艺术性,强化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学生来说,最具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问题意识,持续提升动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情境中,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想法去学习;其次,要改变学生围着教师、教材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要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再次,培养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不断追问和探究问题。

4.及时反馈信息,鞭策激励进步。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如解答问题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从而形成对自己一定的效能感。研究表明,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者鞭策学生发奋学习。不过,反馈一定要及时,因为及时的反馈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能使学生趁热打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产生改进的愿望。

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责任感

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思想单纯,多愁善感,极易受鼓舞、受熏陶。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情感激化与培养,使其转化为学习动机,必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学科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是豪情还是柔情,都以情为中心,处于感情萌芽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吸引他们去体验,感古今文人墨客,体中外名流大家,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教师要凭借良好的师德风范,并利用各种形式方法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进而建立浓厚的友谊,形成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感情融洽浓厚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同学们都相互友爱、帮助、感染,使班级成为温馨的集体。

三、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科学归因,引导自我激励。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怎样看待失败和成功,以后又怎么对待失败,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训练学生科学合理的归因。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同时也受教师的反馈和评价的影响。对那些缺乏信心、性格依赖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强调努力,培育自信,改变学生自我的消极归因。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评价,教师要诱发其自我调节,引导自我激励。

2.师生协力,提高期待标准。在期待理论里我们已经充分看到了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独特魅力。学生要学会肯定自己,对于自我的预期就要尽量地提高。而教师的期待,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是最感动学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更具有文学性和鼓舞性,适合于对学生表达信任和期待。

3.交流互助,协同竞争。《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学习不能完全孤立封闭,让学生们加入交流探讨之中,则可以使思想互相碰撞,容易发现和补充新东西。早在孔子时代就开始组织学生坐在一起互谈理想,进行交流。据笔者在实习期间的观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伙伴们互相激励和启发,还可以设计竞赛,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竞赛,历来被当作激发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