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的无缝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1

初高中化学的无缝衔接

化文龙

化文龙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育英艺术中学264100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容量多,叙述简明扼要,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化学新课程已注意整体设计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但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个过程。这里就存在过渡和衔接的问题。

为了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把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实验教科书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绝对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这方面要求太高是不需要的,但从为高中化学学习提供基础的角度看,若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高中化学课程,既需要初中提供一定的化学用语基础,又不能要求太高,只能在高一必修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为便于衔接,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化学用语学习的最低要求。课改实施大纲下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学科体系,在多年的教学和中考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教学衔接的的教学要求细则,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又例如,物质分类知识,对于初中启蒙教育而言,只要求通过一些简单事例(如纯净物与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区别)的了解,认识物质种类繁多而有序,可以依组成性质加以分类就足够了。而高中必修模块,要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教材通过分散在各章节的各类物质典型代表物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各类物质的区别与转化关系。如知道从性质上区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知道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盐,转化为何种盐。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发展、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三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在教材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要求上做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否则,也将造成衔接的困难。

另外,还需要教师在高一学习阶段的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诸方面学习要求的平稳提升。因为才从初中生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要适应高中学习,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过程。

经历课程改革的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应当说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课程改革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与旧课程相比,要求的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在高一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高中必修模块的教科书,在引入课题时都尽量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尽量给学生提供进行观察、实验、讨论、探究索活动的机会,教学中除了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中的缺陷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训练外,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发挥初中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势,帮助学生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