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集体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浅论集体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与对策

张宇男温志强

张宇男温志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官员集体腐败问题的现状,使得反腐败问题再度受到重视,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和增强其工作效率与积极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官员集体腐败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集体腐败;官场潜规则;反腐败

一、集体腐败的表现形式

(一)集体截留,私设账外“小金库”

这种集体腐败行为打着为集体谋福利的旗号,截留收入,用于超标准招待、购货回扣费、讨债奖励费、应酬交际费等诸多名目。

(二)集体行贿,公礼之风大盛行

某些部门或单位为谋取小团体不正当利益,大兴公礼之风,大搞集体行贿。轰动一时的湖南省长沙市国土局10名干部以权谋私、索贿受贿案,其中多人与接收公贿有关。

(三)集体走私,明目张胆“闯红灯”

在“走私致富论”、“走私搞活论”等错误论支配下,一些地方领导集体公然纵容、支持走私活动,充当走私活动的后台,个别地方集体竟然还直接参与走私,走了犯罪道路。还记得轰动全国的湛江特大走私案,其案情可谓是触目惊心啊。

(四)集体私分,公款人人有份

如今,作为变相贪污形式之一的私分公款,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竟然肆无忌惮地流行开来,而美其名曰:为集体谋福利。江西省广丰县交警大队利用自制罚款单据、收款收据和白条,滥罚款乱收费,共隐瞒截留190万元,以各种名义集体私分非法所得90余万元,大队长范某一人独吞7万余元。

(五)集体造假,虚报瞒报满天飞

为满足地方或小团体利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大搞集体造假、造假之风在全国风靡一时。“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这些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的泛滥。有些基层干部甚至提出,“思想要解放,数字要跟上”,上面考核哪项指标,哪项指标就虚报、瞒报,统计竟成了数字游戏。

二、集体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腐败从广义上讲是指某一团体、个人或事物向腐朽没落方向所发生的质变;狭义上的腐败指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维护或谋求个人及小团体的特殊利益,滥用职权,从事违背党的宗旨、国家法规、社会公德、损坏党和人民利益的腐化堕落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和滥用权力。实质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把属于国家的钱非法占为己有或浪费掉。国家工作人员便是利用权力直接或间接的谋取私利。是什么促使“吏们”飞蛾扑火般的走向腐败呢?

(一)封建思想

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中并没有公民观念,只有“官”与“民”。而“民”的地位十分卑微,“草民”是贯穿传统社会的称谓。“民”对“官”提出要求就是“大逆不道”,“民”的意志对“官”的影响微乎其微,影响成功的事例寥寥无几。这种传统给现在民众一个心理暗示:个人在政府决策中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意识会产生恶性循环:不参与导致监督不力,监督的无效使决策失去了其唯一的高效纠错的机会,机会的错失将会带来更大的与民众意志、利益的偏离,这种偏离又使民众失去参与的信心。民众的“政治冷漠”给腐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人治轻法治、官本位、搞特权等思想残余还有一定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以至直接成为一些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变质的思想根源。

(二)对权力监督约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腐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力的腐化和蜕变,而权力的腐化和蜕变则是权力失去制约的产物。一些领导集党政大权于一身,自恃特殊,独断专行,甚至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重大决策不经集体研究,个人拍板决断,监督部门的作用流于形式,出现了权力约束的真空。新旧体制在处在转换时期,新的监督机制结构形态和规范化程度还缺乏严密性和有序性,旧体制的失效和新规范的建立不能及时衔接,对一些非法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及时制裁,加之价格、物资、金融等“双轨”并存,这就为权利的滥用、腐败现象产生留下了“空档”和“漏洞”,使一些人有机仗权从中攫取非法利益。

(三)执法不严、惩处不力致使腐败现象难以遏制

有些领导无视党的纪律,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个人私欲猖獗,对违纪问题欺上瞒下,怕担责任,怕毁声誉,怕抹政绩,甚至千方百计开脱袒护违纪人员,无原则宽松、宽容、宽厚,迁就退让,或以政纪代替党纪,以免职代替处分,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致使一些人无所顾忌,顶风作案。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危害党群、干群关系,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业。

(四)官场腐败的保护网

官场潜规则是一张巨大的肉眼看不见的网:在官官相护的总原则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以此保持着官场的平衡,使大小官员们相安无事。官场上的潜规则,寻根溯源,是一种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交易的一方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权力拥有垄断的势力者,另一方是心怀一些只有通过权力才能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求助者。官场上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大小官员们相互包庇,相互依托,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食物链。现在的官场的腐败行为确如一些专家所指,中国腐败分子利益集团化已成气候。越来越多的个案显示出腐败集团化,时常是查处一人,拖出一窝,拔出萝卜带出泥。

四、官员集体腐败治理中的措施建议

(一)“平行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提出了一种设想:就是将不同地区、同一级别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平行调动,用以防止因长期工作关系而产生的固定的、稳固的、“官官相护”的关系。因为亲情文化,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所以要防止官场亲情文化:第一,要完善领导班子权力配置和运行制度。确立领导班子内部相互制约的权力分配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健全权力运行程序。第二,要完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要拓宽申报主体的范围,体现申报事项的严密性,实现对领导干部的全程监督。第三,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扩大报告主体的范围,扩大报告事项的范围。

(二)“入口”:保证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水平

对于公务员的录用,除去《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公务员应具备的条件"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凡进必考"的录用原则。此外,"聘任制"不但扩大了机关的选材范围,也使得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性知识的岗位得到胜任,从而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公务员的"聘任制"应严格遵守"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三)“出口”:及时清除害群之马,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

首先,要发扬群众监督,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对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群众举报制度,调动了群众监督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反腐倡廉斗争的深入开展。其次,民主党派监督是权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强化专门机关的监督。再次,要强化专门机关的监督,要防止和克服权力腐败现象,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执纪、执法队伍。无数事实表明,不少有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的人靠“自查”、“自纠”是搞不出来的,只有专门机关运用纪律的、法律的手段,才能掌握证据,查出和惩处违法乱纪行为。最后,加强党内监督机制。我们要拓宽监督渠道,让组织监督、法纪监督、群众监督、新闻监督等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多管齐下,努力增强监督的广泛型。

参考文献:

[1]东方.“集体腐败”现象透视[J].经济改革,2000,2:60.

[2]刘小维.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新变化的防治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上):193-194.

[3]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6-10.

[4]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