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Ⅱ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的护理

马芙蓉李莉

煤炭总医院100028

摘要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的护理。方法给予上述60名患者一定的护理措施,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的FPG、30minPBG、60minPBG、120minP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患者可以更理性的认识和理智的对待该病,有助于临床上合理的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加速度将更快,呈现流行势态。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第3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后期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典型症状,所以部分轻中度糖尿病患者并无典型症状,长此以往,势必会加重病情[1],合理的治疗及有效地护理是控制其继续恶化的关键,尤其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更要格外注意,作为一种慢性病,临床上有效地护理对维护患者的健康意义重大,本文就Ⅱ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的护理展开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选择来我院治疗的60名无症状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研究对象中男性34名,女性26名,年龄在4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2.7岁,病程在1-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7±1.2年。

1.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1.1mmol·L-1(200mg·dl-1),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1(126mg·dl-1),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糖(PG)≥11.1mmol·L-1(200mg·dl-1)。

1.3研究方法

(1)心理护理

Ⅱ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具有患病时间长、病情复杂、难治愈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该病正确的认识,认为该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护理,帮助患者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讲述该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措施,让患者对该病有更为理性的认识,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2)病情观察的护理

无症状低血糖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治疗,极易造成患者心脑器官的损害,临床上引起患者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原因主要为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过量,所以为了降低无症状性低血糖现象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出现冷汗、反应力差、面色苍白等,或出现意志丧失时,则提示患者出现了无症状性的低血糖,所以要立即给予患者监测末梢血糖,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进食,一般为25-50g的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或者可以服用一些水果,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可给与5%的葡萄糖静脉滴注,还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一般血糖的监测时间为1-2小时,直到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对于昏迷缺氧的患者还要给予吸氧处理,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以便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

(3)药物护理

起患者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原因主要为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过量,所以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明确每种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和保存环境。

(4)饮食及运动护理

作为一种慢性病,良好的饮食及合理的运动对于控制血糖意义重大,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尽量清单,严禁食用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除此之外,运动护理也格外重要,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餐后要散步20-30min,运动时间一般为餐后0.5-1小时,不可随意的增加运动量或改变运动时间。

1.3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频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二、.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的FPG、30minPBG、60minPBG、120minP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结果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成为我国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已经变成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2],该病不能被彻底治愈,所以临床上合理的护理对维护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异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的FPG、30minPBG、60minPBG、120minP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刘连杏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通过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患者可以更理性的认识和理智的对待该病[3],有助于临床上合理的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季黎明,刘伟,伍彩霞等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与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上海医学,2010,33(5):462-466.

2.黄艳芹.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35-136.

3.刘连杏.无症状低血糖反应相关因素探讨及护理对策I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