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观察

周玉梅

周玉梅(河南省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开封475100)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异山梨酯片10mg,3次∕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肠溶阿司匹林片急性期给予150mg∕天,3天后改为100mg∕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3粒∕次,一日3次口服,一月后观察两组综合疗效、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92.33%,对照组为70.2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为62.1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71-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2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度分层的中高危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7岁,对照组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急性期患者均卧床休息7天、吸氧、控制血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异山梨酯片10mg,3次∕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肠溶阿司匹林片急性期给予150mg∕天,3天后改为100mg∕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3粒∕次,一日3次口服,一月后观察两组综合疗效。

1.3观察项目临床症状心电图。

1.4疗效判断指标(1)心绞痛症状标准:显效:心绞痛消失;有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减少,但未完全消失;无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无改变或增多。(2)心电图疗效标准:有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段治疗前压低,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

2结果

2.1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率为92.33%;对照组24例显效、28例有效、22例无效,有效率70.2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研究组显效3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有效率84.62%;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有效率62.16%,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

2.2不良反应:通心络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出现上腹部不适感,两药间隔1小时服用,不良反应消失。

2.3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显著。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尤其其中高危组如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病理改变,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炎症、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的动态不平衡过程导致冠状动脉发生不稳定的不完全阻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肌缺血的发作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控制心肌缺血发作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吸氧、硝酸酯类药物应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包括:(1)急性期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活性,控制血管炎症痉挛,从而防止血栓形成。(2)远期治疗:在防治血栓形成的基础上使粥样硬化斑块逐步缩小甚至消失和(或)促进缺血区新生侧枝循环血管建立,减少灌注异常区域面积,达到治愈目的。

通心络胶囊是由人参水蛭土鳖虫降香蜈蚣蝉蜕为主、赤芍酸枣仁冰皮檀香为辅的新型中成药,其中水蛭、土鳖虫具有抗凝作用,还具有稳定抑制斑块的作用;人参、降香具有调节神经体液异常、修复血管内皮作用,促进缺血区治疗性血管新生;蜈蚣、全蝎、蝉蜕具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整个组方对于冠状动脉从神经体液调节到斑块的控制、血管内皮的修复缺血区治疗性血管新生进行多靶点治疗。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短时间内抑制活性斑块使之稳定、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解除血管痉挛、使血栓难以形成,达到近期治疗目的。长期治疗、在此基础上,斑块逐渐变小、萎缩,血管内皮逐步修复,缺血区治疗性血管新生,心肌异常灌注区域供血正常,从而达到治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目的。笔者采取上述治疗方案远期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治疗方法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