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例紧张性木僵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75例紧张性木僵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

徐春芸

徐春芸(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总结75例紧张性木僵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总结75例紧张性木僵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过程。结果经过积极治疗,75例紧张性木僵者全部好转。结论积极治疗和周到护理对紧张性木僵的预后有决定性作用。紧张性木僵:突出的表现是运动性抑制[1]。轻者表现为语言动作显著减少,变得笨拙、迟钝;严重者则出现运动完全抑制,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食,刺激无反应,口涎外溢也不知吞吐,大小便潴留亦不解。肢体可任人摆布,呈蜡样屈曲或“空头枕头”现象。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75例紧张性木僵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53-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接收紧张性木僵患者75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18~39岁,精神分裂症病程30天-15年,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紧张型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器质性、抑郁性、反应性木僵。

1.2.1临床特征紧张性木僵主要表现为患者全身骨骼肌紧张,身体长期处于僵直不动,对内外刺激不作反应,面部表情呆板,对针刺无防御反应或瞳孔放大的反应。因不咽不吐唾液,口腔内积满唾液,伴有吸入性肺炎,因不主动排大小便至膀胱充盈、褥疮、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1.2.275例患者中,入院时有吸入性肺炎7例(占9.33%),褥疮15例(占48%),口腔溃疡3例(占4%),合并症共73例(占97.3%)。

1.3治疗结果对紧张性木僵患者,治疗上使用:

1.3.1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1.3.2鼻饲抗精神药物治疗。

1.3.3电休克治疗。

1.3.4舒必利针0.2-0.3加入500ml液体静脉注射。

1.3.5及时对症治疗,包括抗炎、补钾、导尿等等。

1.3.6周到的护理管理。所有75例患者痊愈69例,好转6例。

2木僵期的护理

2.1制定严格护理制度管理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选择清洁整齐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经常通风换气病室环境,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2.1.1皮肤护理患者终日卧床,所以易发生褥疮,在护理中应保持垫气垫床,平整干燥,舒适无碎屑,做到勤换洗、勤翻身、勤整理,定期剪指甲,每日早晚2遍用温水擦洗,并涂滑石粉,保持皮肤干燥。

2.1.2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异物,防止唾液潴留时引起口腔溃疡、口臭、吸入性肺炎等。

2.1.3饮食护理木僵患者长期拒食,必须用鼻饲饮食以维持营养和水分。鼻饲前应清洁口腔,防止吸入性肺炎,还应注意保持入量合理,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体力维持体液平衡。鼻饲液温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通畅,鼻饲后应注入少量温开水,防止堵塞胃管,鼻饲者应每日做口腔护理4次,以预防感染。

2.1.4安全护理木僵患者表面上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但其意识清晰,要施行保护性医疗措施,加强巡视、病房监控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1.5大小便护理要注意训练患者排便规律,按时给盆,形成条件反射以减少大小便失禁,保持大小便通畅。对排尿淋漓不净及排尿无力者,可用手轻轻按住下腹部,减少膀胱尿液残留,必要时可以导尿,但应尽量减少导尿次数,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并要仔细观察病情,因患者无主诉,所以要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并发症。

2.2心理护理

木僵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对周围发生的事及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均能感知。应该积极主动接触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接触时态度要亲切,低声说话,善于运用语言,执行治疗时必须事先争得患者同意,虽然患者毫无反应也不能省略这个步骤。生活上多加照顾,协助患者料理个人卫生,做好晨晚间护理。

3康复期的护理

患者康复后,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除告诫患者坚持服药之外,也应结合其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诱因,增强信心,克服性格缺陷。由于大部分患者对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当遇到不良刺激时,不会使用良好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应积极向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特点与其产生机制,当遇到不良刺激时能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智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对生活的乐趣,这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及预防复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讨论

紧张性木僵患系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因为合并症高,故护理工作复杂多变,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更应具备密切的观察能力,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患者的安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宽容心,细心观察和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配合医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耐心做好生活护理,循序渐进引导患者,在病人康复后,也应该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增加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