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交友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择友观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传统交友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择友观的启示

孙晓凤

孙晓凤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38

摘要:在当下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大学生在择友方面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容易走入误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关于交友思想的论述,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其闪耀的人性光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传统交友思想;当代大学生;择友观;启示

“一笑白云外,知己三五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言说“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外,朋友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支撑。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交友的经验和美谈。当代大学生可以从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中汲取经验,升华人格,提高交友能力。

一、传统交友思想的基本特点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交友,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李惺的《药言》中说“人生德业成就,少朋友不得”,一个想立德业成就的人,必须要有朋友。交友思想也异彩纷呈,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谨慎择友。

这是健康交往的前提。古人说“知人而交,择善而从”,[1]若交友不当,会有损形象。朋友有多种,孔子将其分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交益不交损友,一旦误交损友,则贻害无穷,所谓“不得益友,则不如其无友”(恽代英《自讼论》)。若想交到益友,则首先要慎重择友。荀子说“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叮嘱人们要慎重的选择朋友,因为“始交不慎,后必成仇”、“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败于纵”(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曾国藩也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总之,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古人已经深切的感受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认为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故一再再重申谨慎择友的意义。

(二)诚信待友。

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诚信被视为朋友伦理的基本规范。古人提倡以诚待人,以信交友,认为“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与“信”密切相关,许慎的《说文解字》载:“诚,信也”、“信,诚也。”不讲信用,无所谓真诚。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信”字,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并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还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是想以此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若不能诚信相待,则将寸步难行,从而将诚信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交友的伦理准则。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则把“朋友有信”列入“五伦”而加以宣扬。《礼记•祭义》载:“朋友不信,非孝也”,诚实守信是朋友相处的基本原则,与孝一样乃为人之本。卢照邻有诗句“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赏”,朋友相交,就应该推诚相待、倾心相接。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说明了诚信是交友的制胜法宝。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看作是为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三)和谐处友。

如何与朋友相处是交友最为重要的一环。传统伦理思想把“和谐”作为朋友相处的理想之道,主张“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孔子非常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朋友,并与之和谐相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则体现了朋友交往中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则。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说明只要朋友之间和谐相处,同心协力,就能无往不胜,说明“和”的地位是非比寻常的。墨子的“兼爱”主张也是为了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庄子则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即希望朋友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和睦融洽。《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等也是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其丰富的人际和谐思想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二、大学生择友存在的误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思想融合,矛盾冲突也日益加剧。社会滋生的一些消极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难以抵制诱惑,表现在择友观上则主要有几点错误: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交友

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他们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看问题,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而友谊需要双方付出真心、共同呵护才能维持长久。如果都不肯考虑对方的需要,迁就容忍对方的不足,为对方付出帮助就难以有持久的友情。

(二)以网络为依托,逃避现实

当下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此而脱离现实生活。大学生们常常只是热衷于交网友,而不愿意建立身边的现实的朋友关系,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产生人际关系的淡漠、人际距离的疏远等现象,形成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从而使紧张的人际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三)以功利为目的,趋炎附势

社会滋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如“一切向钱看”的观念使大学生的交友心态日趋功利。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就打得火热;没有利用价值的则不爱搭理,或者说现阶段有用就投其所好,等到没有用了就过河拆桥。建立在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基础上的友谊愈来愈少。有许多大学生在交友时只考虑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只与家世好、成绩高的同学交往,孤立了大部分同学,不利于相互之间的带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三、从传统交友思想中得到启示,端正择友观

传统交友思想是多年经验提炼出的精华,凝聚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虽然时代更替、世事变迁,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应延续不断。大学生应多从中斟酌、借鉴,端正自己的交友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首先,正确认识交友的意义,端正交友目的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无论处在哪个社会阶层,身居何种职业岗位,总要与人交往,都要结交朋友。交友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是实现人的社会性的必然途径。人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地结交朋友的过程。财富不是人一生的朋友,朋友却是人一生的财富。我们应明白友情是重于金钱和权力的,“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交朋友,实际上交的是两人之间的品德、修养、性情和思想等等,交友的目的是“以友助道,以友辅仁”,[2]而不是攫取私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其次,坚持正确的交友原则

在结交朋友时应有一定的原则,友谊才能得以维持和继续。首先,交友应坚持平等原则,与人交友时切忌嫌贫爱富,“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集•赠友人三首》),“采葵莫伤根,结交莫羞贫”(宋《太平御览》),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对待。其次,交友应坚持诚信原则。古人认为诚信为“立人之本”,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只有诚信交友,在与朋友相处时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保证友谊的长久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交友应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当然宽容也不等于无原则的一味容忍退让,更不等于拿原则做交易,要善于把宽容与对朋友的姑息迁就区别开来,在坚持原则和自爱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别人。最后,交友应坚持互助原则。在交往中应互相关心,互相激励,凡事总把帮助对方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时,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思想交流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发展下去,交情、友谊就可能地久天长、历久弥新,也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最后,提高自身素质,做他人的益友。

俗话说:“浇树浇根,交友交心”,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故想要交到好友,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善于思索,辨别善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做他人的益友。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道德修养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应让自己多投身于社会,敞开心胸,多与人交流切磋,使自己融入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思想品德提升,沟通能力增强,其散发的人格魅力必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你的好朋友。

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对于常年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学会交友就是为未来走向社会打开了一扇窗。传统交友思想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一片广阔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周秉清,养蒙便读,[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孙晓凤(1981—)女籍贯:山东潍坊,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