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王玉兰王红丛伟杨晓晶

(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颈椎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被治愈,并进行1~36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患者术后总有效率100%。结论护理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熟悉解剖结构和了解整个手术过程,是护理人员正确护理病人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把护理工作做好。

关键词: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体位训练;脊髄型颈椎病;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nursingexperience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treatedbyanteriorcervicalbonegraftingandfusion.Methodsthesubjectsofthisstudywere56patientswithcervicalspondylosiswhowere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3toJune2016.Theclinicaldataofthepatients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allthe56patientswerecuredandfollowedupfor1~36months,withanaverageof13month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100%.Conclusionnursingisameticulousandimportantwork,familiarwiththeanatomicstructureandunderstandthewholeoperationprocess,isthepremiseofnursingstaffinpatientcare,theonlywaytodo2,takegoodcare.

[Keywords]anteriorcervicalinterbodyfusion;posturaltraining;spinalcervicalspondylosis;nursingin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是有效地椎管减压,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椎间盘和骨化后纵韧带、或增生的骨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1]。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植骨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40~71岁,平均54岁。病程1年至13年,平均3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有颈部不适伴僵硬感,手部麻木,不灵活,有踩棉花感和排尿困难,部分有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的神经根型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上下肢和躯干存在感觉障碍,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Hoffman征(+),Babinsky征(+)。同时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1节段病变46例,2节段10例。手术均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植骨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予颈围外固定3~4个月。本组56例均进行1~36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患者术后总有效率100%。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大多数有四肢麻木、步态不稳等症状,而合并神经根型的颈椎病病人则常有双上肢、颈肩部放射痛症状,且疼痛剧烈,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加之手术部位的特殊性,靠近脊髓、颈部有重要神经血管经过,病人对手术的风险有较大的顾虑,担心术后死亡或瘫痪,产生严重的焦虑、失眠、恐惧情绪等。因此,我们要耐心向病人和家属认真仔细的介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手术过程,既不能有强烈的恐惧感,也不能有过分的乐观情绪,要正确对待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同时,让已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病人现身说法,从而增强病人的信心。

(2)食管气管推移训练及呼吸功能锻炼颈椎前路手术中需从颈内脏鞘与血管鞘间隙进入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手术需将食管及气管牵拉至对侧,如术前未进行食管及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可引起局部的不适,可造成气道紧张度增加,引起咳嗽,严重的可造成气管痉挛、窒息。因此,术前3~5天,护理人员可用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间隙,持续向对侧牵拉、推移,每次持续时间30min,每日3次。而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肺活量,促进痰液的排除。

(3)体位训练颈椎前路手术对体位的要求较高,需病人平卧,肩后垫一薄枕,使颈部极度后伸,充分暴露颈部,术后一段时间内颈椎需在颈托的帮助下保持固定位置,以预防术后植骨块的脱出而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术前颈部体位的训练、颈托大小尺寸、固定方式及佩戴的熟练程度都与手术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求病人术前熟练掌握手术体位训练及颈托的佩戴。

(4)卧位大小便训练由于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病人术后卧床时都存在大小便困难,有些病人甚至采取减少饮食来减少大小便带来的麻烦,这对术后的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术前卧床大小便的训练。

2.2术后护理

(1)常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精神状态,测量体温,进行血氧心电监测,及时了解生命征变化情况。术后需禁食6~8h。清洁会阴部,尿道口用碘伏消毒,每日2次,预防尿路感染。

(2)颈椎位置护理此手术方式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椎体次全切除并植骨融合,在所安置的髂骨植骨块没有与颈椎椎骨完全骨性愈合之前,植骨块的稳定是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术后1个月内是植骨融合的关键时刻,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就是保持植骨块不脱落的基本要求。因此,术后立即在病人颈椎两侧各放置一沙袋,限制颈部活动,保持颈椎中立位,避免颈椎过度伸曲,并佩戴合适的颈围,术后3~4月需用颈围保护,防止植骨块脱出或内固定的松动。

(3)呼吸道护理术中病人气管、食管长时间牵拉会造成气管食管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对脊髓的刺激也可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水肿,呼吸肌麻痹及术后切口疼痛或出血压迫等,从而引起喉头水肿、痰液增加、气管压迫致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死亡。呼吸道的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术后枕旁需放置气管切开包,以预防喉头水肿、血肿压迫气管引起的呼吸困难,常规雾化吸入,每日3次,每次30min,轻叩病人胸背部,鼓励病人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如出现声音嘶哑、憋气、呼吸表浅时提示有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行气管切开。

(4)四肢功能锻炼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一般都有四肢功能障碍的症状,本组中大部分病人有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甚至肌肉萎缩,术后需进行四肢功能锻炼,我们术后常规予四肢肌肉按摩,四肢关节屈伸锻炼,握力锻炼,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每日3次,每次30min。

3.出院指导

康复治疗尤为重要,出院前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训练的方法,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长期功能锻炼是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成功的重要环节,教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锻炼项目;出院后继续戴颈围3~4月,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指导病人认识早期保持颈椎稳定的重要性,加强四肢功能锻炼,定期来院复查X片,每月1次;饮食方面要注意进食含钙高的食品,防止骨质蔬松症,促进骨骼愈合。

总之,护理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熟悉解剖结构和了解整个手术过程,是护理人员正确护理病人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把护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费智敏,王勇,书国伟,等.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5-7.

[2]张燕.腰椎板截骨再植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