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课的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1

论中学语文课的魅力

臧静仙

论中学语文课的魅力

臧静仙(通辽市扎鲁特旗巨日合中学,内蒙古扎鲁特旗,029100)

摘要:本文从三个“走进”论述了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有机地将作者、教师、学生从“心灵”的角度融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语文课;心灵;魅力

理科的教学是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多样的解题思路来吸引、征服学生的,而学生解出一道题来也特别有成就感。细想我们语文教学的魅力在哪?为改变当前学生重理轻文的倾向,我认为让语文课堂成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交融的情感场,这样就可以增强语文课的魅力,使广大的学生们都喜爱语文,热爱自己的母语。

一、走进作者(文本)的心灵

最精彩的文本解读,我以为是走进作者的心灵(当然也包括作品人物的心灵)。以《胡同文化》为例,怎样走进作者的心灵?那就要从语言入手,可让学生从全文中找能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情感的句子来。学生可能找出: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虾米皮熬白菜,嘿!……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北京的胡同在衰落,没落……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等,让学生仔细梳理,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有留恋、有伤感、有反思、有清醒。学生把准了作者心灵的脉,就不难对文章产生兴趣。

二、走进自己的心灵

真诚是最美的心灵花朵。教师贵在真诚,尤其是语文课,师生情感的交融,可以说是课堂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坦诚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就最能打动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当教师把自己也放进去,不是当局外人,教师的心就和作者、学生贴到了一起。

还以《胡同文化》为例: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胡同的特点时,先请学生们介绍,老师最后再亮出自己的导游词,可绘声绘色地说出:“我此时就站在大哑巴胡同,来给大家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为什么叫大哑巴胡同呢?原来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如手帕胡同;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如狗尾巴胡同等。胡同有的很宽,有的很小,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还是贯通大街的网络。说到底,胡同到底是怎样的?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所以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

这段导游词是老师把自己也放进去,打乱课文介绍的顺序,新颖、别致地加以介绍,教师的心就和作者、学生贴到了一起,学生也觉得耳目一新,格外容意进入学生的记忆。相反,仅有“知识点”“能力链”而缺少情感沟通融合的语文课堂,虽客观、冷静、理性,却也不免有些隔膜和生涩,想要长留在学生记忆之中怕是困难的。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走进作者(文本)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旨归。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除语文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注意选择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东西。

再以《胡同文化》为例: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完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再找出并分析作者情感的句子之后,让学生针对北京胡同文化中“知足者常乐”与“不满足才有追求”、“精义是忍”与“不能容忍而为些小事争斗”来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中,针对第1个辩题,学生认为现在就应该“不满足才有追求”,因为学无止境。正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与满足,才走向衰落。也有的认为就应该知足者常乐,因为有些人就贪污受贿了。我的点拨是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应是“知足者常乐”,对知识、文化、竟界的追求应是不满足的,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针对第2个辩题,学生达成共识:同学、集体之间还是要讲究宽容的,但某人犯罪了或国家受到侵犯就不能宽容了,否则就是纵容、懦弱了。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了事物的两面性,还展示、激活了自己心中的思想,在碰撞中辨别出了真、善、美,可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重新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的思想如沐春风,这岂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诲,让学生的人格能站立起来,我想这是更大的内在的成就感,它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民主也很重要。尊重人格、平等对话、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是教师和学生对话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简单粗暴、唯我独尊的课堂,即使让学生记住了你,也往往是记住了你的负面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以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决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亲其师才能近其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学生对你的课便会持排斥态度,课堂的魅力自然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