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新司长的新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王振耀:新司长的新挑战

王阳

2008年9月1日,以福利彩票、慈善和社会捐助、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以及儿童福利四方面工作为主要业务的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正式成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原司长王振耀出任该司司长。“对我来说,我面临的挑战一直很多,有时是来自社会的挑战,有时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挑战。”王振耀笑笑很自然地摊开双手。

首倡“平民慈善”

8年前,当王振耀被任命为救灾救济司司长的时候,他的任务是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灾害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当时机构改革的浪潮中,下岗失业工人增多。如何最快速度让不稳定因素稳定下来,成了摆在王振耀面前的首要问题。“我的任务就是救济最穷、最需要帮助的人。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转,我就要开足马力想这事。”在民政部低保司没建立以前,穷人的事就成了王振耀最关心的事。有人给他写信寻求救助,也有人在他的博客上留言,发表意见。他的办公室里堆了很多拆开的信封。“我是负责救济工作的司长,如果我都神神秘秘的,不敢直面最穷的人,我认为我们就失职了。”和穷人打交道多了,他看到社会上的困难也比别人多了一些,思考也多了一分。“毕竟写信、留言找我寻求帮助的还是少数人,我能解决的也是少数人,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王振耀首倡并大力推广“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他认为现代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更多的是为慈善事业提供服务。但此理念很快被质疑为贫民慈善,穷人帮穷人的慈善套路。

“我将来腾出时间真得写本平民慈善的书。我们总是瞧不起自己,慈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做的。”王振耀心中慈善真正的主力军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他在2005年率先提出用五年努力,争取使我国人民捐款数额接近或达到年人均50元的目标,力争使我国的慈善年捐款额达到500亿元的慈善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钱在我们这,力气在我们这,我们一人凑一元钱,我们每人贡献一小时,我们稍微行动起来,做一点点联合,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声势。”

王振耀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将这些一点点联合在一起,曾经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目标被远远超越。2008年,我国的慈善年度捐赠额达到1000亿元。王振耀认为,此举将中国的慈善事业向前推进了10年。“我认为我们过去所传播的平民慈善理念,已经具体化为慈善的金山,逐渐地展现出来。”人们的慈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慈善开始成为一种风尚。

坦言“成本投入”

地震发生三个多月后,中央政府机构司局级的层面中,第一次有了“慈善”二字。“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新的慈善时代已经来临。”王振耀感叹道。

公益慈善一直是民间话题,直到在2006年的时候才登上“庙堂”,成为中央高层的重点关注话题和关注领域。2007年12月民政部新成立的“慈善协调处”成为中国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管理上的一次探索。一场汶川大地震促使“慈善”仅一年之内,就由“处”升格为“司”,中央政府开始把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来加以推进。

有人说这一举措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当然也有人认为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职责,慈善事业应该以民间为主,政府不应该强势介入慈善事业的发展。王振耀的回答是:“民间的慈善行为往往是需要政府回应的,现在恰恰是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他认为从我国实践经验出发,政府应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制定政策并督促执行。

“我们有很多好心人说出了很多好心的话,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落实政策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我们的传统理念。”拿汶川地震中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善款按比例提取行政经费问题,他颇有个人看法。“任何一个慈善组织,要保证项目做好,需要采购物资,需要派人去发现那些最需要帮助者等等,这里边慈善组织必然有成本投入,否则慈善组织本身无法运作。”他说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许多问题上对公众进行疏导和解惑,逐步纠正一些公众在意识习惯中形成的规则,把公益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当前所广泛讨论的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实际上是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他指出,政府部门目前在慈善组织的规范管理方面往往是只要不出事、不出丑闻就行了,很少去想如何积极地鼓励更多的慈善组织发展,去打造更多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慈善活动方式。另外,全国统一的慈善信息服务平台还非常不完善,各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标建设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慈善事业发展的宏观机制还没有建立,专业化慈善工作者队伍应该尽快壮大……

王振耀想了很多,虽然对慈善事业的思考和实践不是第一天、第一次,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工作对于他来说,仍是事业中一次新挑战。这一次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开始思考中国慈善事业中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去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与许多国家相比,慈善组织募捐多少钱,政府就匹配多少钱的支持方式,我国还几乎没有。公益组织的低成本运作,使得铁打的组织流水的员工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专业队伍的建设。“我想提醒大家,任何一个慈善组织,要把工作管理得好,管得大家都放心,就必然需要专业的慈善工作人员。”汶川大地震所激发的民众捐赠热情,已给中国慈善组织一个措手不及。我国1340多个基金会只有1826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中央级的107个基金会有12787名工作人员。而美国的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有120万。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我国各级政府的慈善投入还远远不够。

推崇“以善促善”

民政部设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无疑是想对汶川地震中慈善精神的多方面展现做出积极的回应,拿出相应的行政措施来保证慈善事业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慈善组织自身发展不要总等着政策的出台,我们需要具体的行动。”王振耀紧锁着眉头。他的桌子上经常会有正在翻阅的全英文经济类的书籍。作为一个学者型官员,王振耀却并不喜欢坐在书斋里做学问,他更喜欢将每一件事付诸实践。

作为一个主管捐赠事务的司长,他曾经用捐助500元去测试我国的捐款退税机制,他的叫真直接导致北京市税务部门专门就他这个遭遇的案例进行研究,修改简化了程序。他有一个观点,叫“以善促善”,以善良的、软着陆的方式来把整个社会的慈善要素全面激活。

“我们下一步准备在全国的慈善机构中建立一个应急救助方面的互助网络,不要把求助的困难群体拒之门外,要给予有相关证明的困难群众以切实的急需的救助。”

就未来的发展,王振耀正在酝酿着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比如普及一些扎根基层的慈善项目,让整个社会的邻里互助之类的美好传统与慈善事业联系起来;把志愿服务和义工服务进行大的推进,规范慈善超市、救助站点;再有就是如何把汶川地震救灾后大家的慈善热情引导组织起来等等。

对于王振耀来说,每天面临新的挑战,19年前他受命具体推进农村选举的行政任务,8年前他受命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灾害管理制度的建设,2008年他又担起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建设的担子。“我深深地感到这一职位的神圣使命,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现代的民间和政府互动的理念,良性互动才能使慈善组织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