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高效栽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双孢蘑菇高效栽培

于万春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方

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蘑菇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露地栽培、林地套种及床架栽培等,最适合我地生产的就是棚室床架式,但必须有稻草和牛粪的发酵场所,将发酵好的粪草原料运到蘑菇房或棚室直接播种生产。蘑菇培养料配比(每100平方米用量)牛粪1500千克,稻草2000千克,豆饼50千克,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石膏粉50千克,石灰料50千克。

二、发酵过程

(一)发酵场地的选择,堆料场地应选择地带开阔,排水方便,靠水源和菇房较近的地方,一般100平方米的栽培面积、料堆长10米,宽2.2米,高1.6米左右。

(二)原料的预处理

(1)草的预湿。选择脱粒时混轮的稻草较好,建堆前2—3天,把稻草分批用水浸泡或用水管浇,边浇边翻并用脚踩,使稻草均匀吸足水份,稻草堆放在发酵场旁边,每天早晚在稻草堆上撒些石灰表面淋湿。

(2)粪的预堆。6—7月将所需粪肥晒干粉碎后备用,建堆前4天,将干粪预先湿润,建成高和宽均为1.5米左右的堆,并用塑料膜复盖,隔2天翻一次堆,如有虫子要用杀虫剂喷杀。

(3)建堆。在播种前28天左右建堆,料堆最好呈南北方向,堆料事先在堆料场铺一层30厘米厚2—3米宽的稻草,草上铺一层5厘米左右的粪,其上再铺一层草,用脚踏实,这样一层草一层粪各铺九层左右,堆料高达2米,长度不限,从第四层加尿素、石膏的一半量和全部石灰、增温发酵剂逐层加入直至第八层,为通气好可在中部插入一些棍棒,建好堆后拔出以利增氧提温,发酵均匀,同时在3层以上开始浇水,中层少浇,上层多浇,可见到四周有水溢出为宜,若温度连续2—3天达70℃以上,则开始翻动。

(4)翻动。翻动应分三次进行

①第一次翻堆,建堆后5—7天,观察温度计当料温达最高并开始回落时进行,翻堆时重点是浇足水分,翻堆前先在料堆四周喷水,翻动时在逐层浇水,翻堆时要严格细致,做到上翻下、里翻外,抖松混匀,同样从第四层到第八层把另一半尿素、石膏、一半过磷酸钙加入。

②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5天,进行第二次翻堆,此时切记浇水过多,防止过湿。结合翻堆,把另一半过磷酸钙全部加入,翻堆方法同上。

③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3—5天,料温达到70℃,并开始回落时进行第二次翻堆,此时尽量不要再加生水,料的含水量控制在用手握紧料,指缝间有3—5滴水滴下为宜,PH值在7.5—8.00之间。如有害虫用杀虫剂喷杀。

(5)后发酵。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生温阶段。在前发酵第3次翻堆完毕的第2—4天内,趁热入棚,建成与菇棚同向的长堆、堆高、宽分别1。3和1.6米左右,使料温达到60℃一63℃,气温55℃左右,保持6—10小时。

第二阶段为保温阶段。控制料温在50℃—52℃,维持4—5天,此时每天小通风1—2小时。

第三阶段为降温阶段。当料温到40℃时,打开门窗通风降温,排出有害气体,后发酵结束。

三、播种发菌与复土

(一)铺料。后发酵结束后,把料堆按南北床面上摊平,将粪块及杂物拣出,床面铺料厚度一般20—25厘米,床宽为1.2米左右,使料温降至28℃左右。

(二)播种。按1—1.5瓶每平方米的播种量,播种方式两种:(1)把总量的3/4菌种先与培养料混匀(底部8厘米不播种)铺在床面上,之后把剩余的1/4菌种撒在床面上,用手或耙子扒一下,以不露菌种为宜。(2)将3/4菌种在床面上分布均匀扎眼放入培养料里,1/4的菌种撒在床面上,也可用手或耙子扒一下,不露菌种为宜。

(三)发菌。播种后2—3天内,菇房或棚以保温保湿为主,促进菌种萌发定植。发菌时间要避免表层菌种因过干或过湿而死亡。

(四)复土。菌丝长透培养料后2—3天即可复土。复土前将腐殖质丰富的复土要用甲醛以高效杀虫剂进行预处理,堆闷1—2天,复土前将菌床表面用手轻扒一下,使表层菌丝断裂,这样复后菌丝在断裂处生长出新的生长点,可缩短爬土时间,复土厚度为3—4.5厘米。

(五)出菇管理。主要控制好光度、温度、湿度和空气。

(1)光度。由于双孢菇食用菌都需在弱光或散射光的条件下生长,所以说不管大棚还是温室的必须采用草帘子或遮阴网进行遮光处理。

(2)温度。从播种出菇前大约需30天,此时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出菇后温度应控制在10—20℃之间。

(3)湿度。整个生长过程,调水的原则是“少喷、勤喷、轻喷、循环喷达到调透水,不漏料”的效果,最后将士粒调至无白心(浇透)质地疏松,手能捏扁,可搓成圆形为宜,但不能黏手,含水量20%,菇棚内空气湿度85—95%,并保持地面潮湿。

(4)空气。为了控制温度和湿度,必须要通好风,原则是前期小通风,单向通风,中期双向通风,即两头通风,形成对流通风效果更佳,后期要适当增大通风量,尽量选择风力不大的天气进行,但必须保证适应生长的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进行通风。

(作者单位:166500黑龙江省肇源县古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