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人类语言本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4

拷问人类语言本质论

欧阳宏亮

摘要:自古起来人们把语言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不具有语言的能力。各语言学家对人类和动物交流系统的区别的看法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认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有:任意性、能产性、音义双层性、移位性和文化传承性。本文作者从这五个特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某些动物的语言也具有这些特性。从而总结出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没有本质区别。并提出了动物的某些表达方式可能比人类语言更具复杂性的假设。

关键词:人类动物语言任意性能产性音义双层性移位性文化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1-0020-03

导语

人类为万物之灵,而语言是人类的精华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把人类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以此区别人和动物。一般认为,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会简单的重复,不会加以变化。如见到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朋友还是强盗,都只会条件反射地发出一组单调的声音——“你好”。再看“猩猩能言”,这个“言”也仅仅是指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手势语),可是学不会有声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它的特征“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就认为“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吕叔湘,1980)。

关于人类语言与动物交流系统之间的区别,美国的语言学家CharlesHockett在其著作

《TheProblemofUniversalsinLanguage》中列出了15条之多。然而,不是每条都能被其他的语言学家所接受,而且各种版本的语言学教材所认定的区别也各不相同,但一般会认为人类语言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交流系统,有以下5点本质特征:

1)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能产性(Productivity):也称创造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可利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这样一种现象。

3)音义双层性(Duality):指的是语言系统具有双层性,结构的底层为不表示意义的语音单位,结构的上层是表示意义的语词单位。

4)移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不在交际现场(时间和空间上)的物体、事件及概念。移位性赋予人类归纳及抽象的能力。

5)文化传承性(CulturalTransmission):指的是人类不是生下来而会说话,需要学习才能掌握一门语言。然而动物恰相反,生下来就具有交流的能力。

然而,事实如此吗?语言是否是人类独有的品质呢?人类是这世界上唯一具有情感、会坚守某种道德准则的物种吗?是唯一具有使用和设计工具能力的动物吗?

1.从语言的起源说起

语言的起源跟人类的起源一样神秘,目前还没有结论,只有假设。有的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感情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语言学家之间或科学家之间谁也不能说服谁。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语言形成之初,人类的发音是极其有限的,双手的发展对语言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直立行走解放了手,使它直接地用来做一些比较精巧的动作,并精确地控制外物去做其他的一些动作。这种外物和手的结合成为人类最值得夸耀的技能而被模仿,并遗传给了后代。这些动作成了人类记忆的对象,因为只有记住它并学会它才能比别人高明,这不再是一种本能。人手的动作是那样复杂,是身体的其它动作所不及的,于是意念和手的动作在人的大脑中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手指、手腕、胳膊的灵活动作与大脑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然而声音比动作更具有优越性,主要在于它的省事、距离远,以及不影响行为,它必然取代动作而成为人类最终的表达方式。我们认为,最早的认识是对相关联动作的认识,最早的表达内容也主要是对相关联动作的认识,那么声音取代动作的表达形式,可它的内容必定还是动作的内容,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说最早的语音是以表示动作意义为主的(王晓升,1994)。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仍存在着主要以手语交流的原始部落,这充分说明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动作语言”的这一阶段。

可以看出,人类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简单的身体语言→利用工具的动作语言→声音语言。从动作语言到声音语言是人类思维水平提高并能更有效控制口腔肌肉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声音的语言在发音上都是用我们的口腔动作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模拟,这包括:动作的、形状的、感觉的、声音的等等。每个语音或音节都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法,所以每个语音或音节可以表示多种动作的意思,语音的这一特点,为以后人类从动作描述性语言到声音指代性语言的飞跃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使人类从动作思维走到了概念思维。

2.手势语非人类独有

包括语言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肢体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在2006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埃里卡?卡特米尔和理查德?波恩两位教授在《现代生物学》发表了一篇关于猩猩手势语言研究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猩猩不但可通过打手势来进行交流,而且还可根据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程度来运用不同的手势(科学时报,2007)。他们做了一项强调人类与猿类运用手势方式具有类似性的实验。他们让人坐在猩猩的笼舍旁边,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些很好吃的食物(比如香蕉),而桌子的另一端放着乏味的食物(比如芹菜)。猩猩可以在一旁的围栏中看到人和食物,那么猩猩就会对其人类伙伴做出手势,鼓励他们将好吃的东西拿给它们,假如人假装没领悟猩猩的意思而拿了乏味的食物,这些动物就会改变手势,就像人类在同样情况下将会做的一样。假如人做出了似乎理解同时又有点迷惑的样子,只拿了一半好吃的食物,那么这些猿类将重复和夸张他们的手势,这一点和人类的反应方式完全一样。

这种发现突显了灵长类的手势不仅仅是先天反应,更是后天学习或适应、以及自愿控制的结果。人类可以明白猿类手势的事实也表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手势分享着一个共同的进化基础。加拿大的约克大学(UniversityofYork)的布莱克(Blake)对比了了9~15个月大的人类婴儿和各种年龄猿类手势的文献,证实了我们和猿猴的先天相似性。她发现人类婴儿与类人猿用在做出请求时,采用的是相似的手势,比如都是伸出一只手乞食,在被人接走或带走的时候都会举起双臂。人和猿类一样用跺脚、拍胳膊或摇晃表示情感。当想让其他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人和猿类都是拿起另外一个人或猿类的手,并将其放到他们想让他操控的物体上(Blake,1989)。德国马普学会(MaxPlanckSociety)从事研究进化人类学的托马斯?赛罗和同事把观察到的猴子、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侏儒黑猩猩和猩猩的一系列手势进行汇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结果表明,手势在它们的交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猿类的肢体语言包括触摸、发音和眼神。在做出视觉和声音动作之前,猿类个体一般会等待,直到它获得另外一个同类的关注。假如它们的手势没有被注意,它们经常会重复做,或者直接去触摸那个与之交流的受者。

3.动物语言的语法和创造性特征

没人怀疑人类语言的博大精深,利用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把单词以有意义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短语或句子。但是,不认为只有人类语言所用的语法才具有复杂性。在动物世界,可能还存在着很多和我们并不类似的语言结构,同样,动物也可能会很好地展示它们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赫曼(LouisHerman)和同事研究瓶鼻海豚,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海豚能掌握语言内容与句构。实验中,一只海豚的训练语言是代表文字的计算机声音,另外一只接触的是训练员的手臂构成的信号(后者用布幕上的白点代替)。训练中使用的文字涉及对象、动作、事物特性及关系;句子则依照字序规则构成,有二千多种意思不同的组合。同样的三、四个字,以不同的次序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其中的差异必须运用句构才能分辨。海豚对不同指示的反应不同,表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领悟各种组合的不同意思。训练人员用计算机声音和抽象的电视影像来测试海豚,从而避免了以往实验中存在的暗示之弊(LouisHerman,1984)。

同时,苏?沙维吉-伦宝(SueSavage-Rumbaugh)以侏儒猩猩为实验对象作了开创性的研究。黑猩猩坎奇(Kanzi)在没有接受任何专门训练的前提下,单纯靠观察学会了使用键盘,而且学会了如何理解由多个英语单词构成的指令。为了尽力消除暗示,沙维吉-伦宝在测试过程中用耳机和黑猩猩沟通,使受试者看不见实验者。为了贴近人类小孩的语言学习方式,黑猩猩的所有教育环节都强调交流的自然,而不是人为影响,不同于传统实验的贴标签方式,沙维吉-伦宝选择了黑猩猩感兴趣的东西为实验内容,当黑猩猩反应正确时就能得到奖赏。(SueSavage-Rumbaugh,2007)

在动物语言的研究上,黑猩猩历来受到最多关注,但对其它大型猿类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效。例如大猩猩可可(Koko)掌握了五百多个符号,而且能够运用并组合的符号多达六个。可可在与人的会话中,显然能够进行原创性的定义、抽象思考、自我指涉,以及咒骂。红毛猩猩强提克(Chantek)有超过一百五十个符号的“词汇”,能以新颖的方式运用符号,偶尔还会运用符号骗人。可以看出,动物能够理解并运用语法,这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动物的语言是能够具有语法的。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祖贝布勒发现,野生的猿猴在交流时使用一种基本的句法。在象牙海岸的森林中,雄性白鼻长尾猴能将两种基本的叫声混合成起来。通常,它们会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皮奥”的声音,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看到美洲豹的反应。当看到一只鹰时,它们会发出一种“嗨克”的声音。它们还会混合使用声音,即在警报声之前发出低沉的回响声,表示的是威胁不大,比如察觉到很远的捕食者或折断的树枝。祖贝布勒将低沉的吼叫类比作我们所用的限定词,如“可能”或“有点儿”。祖贝布勒和同事阿诺德还发现,这些猴子会把“皮奥”和“嗨克”合起来用,意思是“我们走吧”。最近,他们又发现,“皮奥”和“嗨克”的组合叫声至少包含三种信息,一是呼叫者的特征;二是已经看到了威胁;三是要不要为了逃避危险而跑开。其他猴子也能推断出这些叫声的所有意思(中国新闻周刊,2008)。

4.动物语言具有任意性

动物能将某种声音与特定的意思联系起来,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祖贝布勒和斯洛康布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中国新闻周刊,2008)。他们注意到爱丁堡动物园的黑猩猩在看到不同的食物时,似乎能发出不同的叫声来表示。受欢迎的食物,比如面包将引出高调的咕哝声;吸引力差一点的,比如苹果,将引来低调的咕哝,而且其他黑猩猩也能明白其意思。当播放它们发出的对某种食物的咕哝声录音时,猩猩们就会去它们通常发现该样食物的地方寻找。如果录音中的声音表示的是奖赏类食品,它们会找更久的时间。不同地区的人类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叫法各有差异,同样,不同种群的黑猩猩在交流上也是有方言差别的,来自某个种群的黑猩猩不一定能够明白另一种群的黑猩猩的咕哝声所指代的事物。

5.动物语言的音义双重性

内华达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夫妇(BeatriceandRobertGardner),在仔细研究了这些实验后,证实黑猩猩的咽和喉不适于人的语言发音。很可能,黑猩猩具有相当大的语言能力,但因解剖结构限制不能表达出来。加德纳夫妇决定向黑猩猩教授美国符合语言(手语)。这种闻名的美国手语是以它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构成的,有时也称之为“美国聋哑人语言”,这很理想地适合于黑猩猩敏捷的手的动作,也具有口头语言重要的构思特性。

加德纳夫妇和其他学者所研究的有沃休、露西、拉纳等黑猩猩。这些黑猩猩不仅有100~200个词的词汇量,而且也能识别出不太繁琐的不同语法句型和句法。令人吃惊的是,它们已经创造了新词和词组的句法结构。

当黑猩猩沃休第一次见到池塘的鸭子时,它用手势示意:“水鸟”。这是沃休偶尔发明的复合名词。当沃休弄脏东西时,教它个手势“脏”,后来它就把这词理解为辱骂的词意。它反复对惹它不快的罗猴打手势示意:“脏猴!脏猴!脏猴!”有时沃休也说些像“脏杰克,给我饮料”这类话。由于黑猩猩拉纳从未见过除苹果以外的圆球形水果,当它看到管理员吃桔子时,它用手势表示“桔黄色苹果”。当露西尝到西瓜味道时,它把西瓜表示成“甜饮料”或“饮料水果”。这与英语中“water-melon”词形基本相似。当露西第一次吃到水萝卜,辣得抓耳挠腮,从此后它就把萝卜叫做“伤心哭泣的食物”。拉纳在烦恼的时候,把它的训练员骂作:“你粪便!”黑猩猩发明了骂人话。

露西能清楚分辨下列两个词组含义:“罗杰逗露西”和“露西逗罗杰”,露西对这两种活动都是兴高采烈的。拉纳能从“蒂姆打扮拉纳”推知到“拉纳打扮蒂姆”。同时加德纳夫妇也观察到了沃休“阅读”杂志的情景。沃休慢腾腾地一页一页地翻着杂志,全神贯注地盯着图片,毫无例外地做出恰当的手势。如看到虎的照片,就做出“猫”的示意动作;当看到苦艾酒广告时,就用手势表示喝的意思。它曾试图用美国手语同一无所知的实验猫交谈,因猫还不能用美国手语交谈感到吃惊。(GardnerRobert,1988)

6.动物的语言具有文化传承性

婴儿牙牙学语也不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海豚甚至鸣禽也会如此。五个月左右的人类婴儿开始发出他们最初的语音,一些研究人员确信,这个时候的婴儿发音包含了一组人类所能产生的所有音素的随机组合。然而,由于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语言的,为了适合所接触的语言类型,他们窄化了其发音指令表,只发出他们母语所发的声音和其经典的语调类型。因为有效地丧失了原来的发音天才,到了最后成年人就不再会发出某些音了。比如日本人要发出英文里“k”和“r”的音就相当困难。

海豚的幼仔也和人一样要经过一个牙牙学语的阶段,美国加州一个科学小组分析了海豚婴儿声音的复杂性,发现这些声音与人类婴儿的牙牙学语声极其相似,而幼年海豚的发音指令表比起成年海豚的发音指令表就宽泛地多。这说明海豚婴儿在成年之前,也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练习其种群的声音。

当然,语言并不仅仅是声音,它还包含着意思。很多种动物都会给某种一定的声音配上意思,并将这些声音结合起来形成特别的想法。海豚使用“签名哨声”——它们似乎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每一头海豚都在其生命的头一年自己给自己取上一个独特的名号,在它们遇到其它海豚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名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

7.动物感情的复杂性

人们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人类是一种动物,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类具有丰富的感情。那么,是不是动物就没有感情呢?

动物学家珍妮?古德尔(JaneGoodal)观察到这样一件事。雌猩猩颇姆(Pom)和她的小弟弟普洛夫(Prof)一前一后在森林中走,颇姆看到前面的路上有一条大蛇,发出了警告逃到树上。但普洛夫没看到蛇,继续向前走去。于是颇姆从树上跑下来,满脸惊慌地抱起普洛夫一起跑掉了。1996年8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Brookfield)发生了一件更令人惊叹的事。一名三岁的小男孩掉进了大猩猩的笼子中失去了知觉。一头雌大猩猩宾提爪娃(BintiJua)在游客们的恐叫声中迅速过去抱起这位小男孩,赶走了另一头逼近的大猩猩,走到边角,温柔地将小男孩放在笼门的后面,在那里小男孩被救出治疗,很快康复。

跟人类一样,猿类同样有感情。当第一只学会用美国手语与人交谈的黑猩猩瓦苏(Washoe)的婴儿夭折时,她悲痛欲绝,使得研究人员非常担心她会伤心而死。古德尔在野外就观察到,在一头叫弗洛(Flo)的雌黑猩猩死亡后,她的儿子弗林特(Flint)因伤心过渡而死亡。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在一次战斗中一只黑猩猩阵亡,同一群体的黑猩猩举行一种仪式,聚在一起挨个慰问死者的兄弟。这也可以说是宗教的雏型(珍妮?古德尔,1982)。

8.结论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人的语言有着“任意性”、“能产性(创造性)”、“音义双重性”和“文化传承性”等特征,因此能够有效的思考与传递信息,这是一直被认为除人类之外的其它动物所没有的能力。而许多有关动物与人类语言的实验,似乎也都证明了动物有语言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习得人类的语言,充其量只能辨识或发出几个音节。

但是,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呢?当我们教导动物学习人类的语言,而动物无法习得时,就被断定它们不具备语言能力。为什么不是人类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呢?我们是否也能够习得它们“吱吱”、“呜呜”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无法习得,是否同样可以判定不具备语言能力?就算每种动物所发出的都是特定的几种声音,也没有证据能表明它们的语言达不到人类所表达的那样具有深度!地球经过了几十亿年的繁衍,人类不过是很后期才出现的新个体。人类常常自视过高,肯定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的同时否定了动物语言的“创造性”。同样的一声“吱吱”,也许有着人类无法判读的多种意义,难道就不能算是“音义双重性”?

生物界有着太多的奥妙,所有生物能得以繁衍至今,必定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不只是人,许多生物都需要和同种甚至其它种类的生物进行沟通,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是有限的,谁能统计在这些范围外到底存在着多少其他生物的信息交流?人类的语言就有很多种,十里之内方言各有不同,更别说人类之外的其它成千上万的生物了!当我们使用自以为是的论断去评判其它生物语言的同时,也许它们所拥有的传达方式和概念表达远比人类的更为复杂。当然,或许人类语言比动物语言复杂的多。但要说明的是,简单和复杂之间并不能构成本质区别,从简单到负责的变化应该是一个缓慢上升态势,不会出现一个断层或鸿沟。

作者简介:欧阳宏亮,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北京,100083)。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王晓升.语言与认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299.

[3]科学时报[J],2007.11.23,第A03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报[J],2009.2月17日,第35期.

[5]珍妮?古德尔.黑猩猩在召唤[M],科学出版社,1982.

[6]中国新闻周刊[EB/OL],http://www.cns.hk:89/cul/news/2008/12-31/1510672.shtml,2008.

[7]Hockett,CharlesF.TheProblemofUniversalsinLanguage.InJosephH.Greenberg(Ed.)UniversalsofLanguae(2nd.Ed.),1966,pp.1-29.Cambridge,MA:MITPress.

[8]Blake,J.NumberofSiblingsandEducationalAttainment[J].Science,1989(5):32-36.

[9]Herman,LouisM.,DouglasG.Richards&JamesP.Wolz.Comprehensionofsentencesbybottlenoseddolphin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129-219.

[10]ParSegerdahl,WilliamFields,SueSavage-Rumbaugh.Kanzi'sPrimalLanguage:TheCulturalInitiationofPrimatesintoLanguage,Palgrave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2007-09.

[11]GardnerRobertC.TheSocio-EducationalModelofSecond-LanguageLearning:Assumptions,Findings,andIssues[M].ReferenceBureau,Inc.,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