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伪劣中药的鉴别

/ 1

常见伪劣中药的鉴别

贾真

贾真(江阴市中医院2144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38-01

随着中药价格的上升伪劣中药材呈上升趋势,药材的伪品掺伪掺杂手段也日益现代化,屡见不鲜,而饮片掺伪常常由于药材原有形态特征被破坏不容易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鉴别发现。现将饮片的伪劣新动向及识别要点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1、非药用部位掺伪。药商将同种非药用部位充作正常使用。

1.1刺五加:药用部分是根及根茎,但我们常发现商品中用其心材替代。

1.2陈棕炭:入药部位是叶柄及叶鞘纤维,而现在商品供应有用其棕根部的棕片。

1.3沉香:掺入大量不含树脂的木材,或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加工而成。

1.4款冬花:入药部位应是款冬的花蕾,但商品中常有未除去花梗的花蕾,残梗重量约占药材的三分之一。

2、同源掺伪:即将一些同科属,但不同种植物切片制成饮片混入正品药材中。

2.1土茯苓:掺伪品有用肖菝葜的根茎,习称“白土茯苓”,切面色白,镜检维管束周木型;也有用菝葜的根茎,习称“红土茯苓”,切面红棕色,粉性无,质硬,不易折,注意正品切面有银白色亮星,可资区别。

2.2紫苏梗:市售品发现有用中药泽兰的老茎切成饮片冒充,无紫苏特有的香气,饮片切面髓大,多中空。

2.3山药:市售品有用参薯的饮片冒充,参薯横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散有少数棕褐色点状物,镜检有石细胞群,内含草酸钙块状晶体,可资区别。

3、形似掺伪:即将一些外形相似的植物切制成饮片冒充正品药材,它们既不同科也不同属。

3.1何首乌:市场上有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鉴别:口嚼时有焦糖味,此为红薯干,圆体型的,掺假者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

3.2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鉴别:一看,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二尝,假的白附片无麻味。

3.3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鉴别要点:菊花心油性足是真品。

3.4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3.5白芨:切片白芨掺假,质地疏松的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母体,药力达不到。鉴别要点:口嚼后有无粘牙感,真品粘牙,假的不粘。

4、染色掺伪:即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药材。

4.1五味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而大)晒干后染色而成,冒充北五味子。

4.2乌梅:用野生的桃,通过醋泡晒干掺入。

4.3黄柏:用其它树皮切成丝,再用色素染色后颜色鲜艳,与正品相似,但折断面非黄色。

5、重量掺伪:即药商为追逐暴利,对一些名贵药材进行掺伪。如:

5.1穿山甲:掺盐或硫酸镁,口尝发咸,搬开甲片有的可见亮晶晶的结晶或水珠样。

5.2紫河车:市场用量较大,商品存在掺杂增重现象。将新鲜胎盘洗净漂清血水后,浸入过饱和明矾水及其它胶浆液中再干燥,这类紫河车重量可达70-100克,而正常紫河车重35-50克。

5.3冬虫夏草:不法分子在虫体内仟入牙签等,在体外虫体与子座之间粘上重金属粉。

6、用浸提过的饮片掺伪:即将正品药材的成分提出后,再掺入到正品本药材中,严重影响药效。

6.1三七:药厂生产中成药提取后的三七不法药商再利用。鉴别要点:其断面发白。

6.2黄柏:表面黄色或棕黄色,颜色不均匀,有明显堆积感,断面中心部分色浅或无黄色,味淡不苦(本品为经水煮浸后又加入黄色色素而成的假药)。

6.3槟榔:饮片错入组织纹理不清晰,整体颜色变浅,红棕色部分变为浅红棕色,但白色内胚乳部分也变为微红色,味淡,槟榔碱反应不明显。

综上所述,伪劣药材掺假五花八门,屡禁屡发生,且花样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临床疗效,这就要求生产,流通,使用,药监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共同关注中药质量,确保药效,保证人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