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之上,开展概念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基于生活之上,开展概念教学

郭志龙

立足生活,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编者按:生活化、情境化一直是教育教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得到激发,学习的效率也相对较高。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如何营造生活化、情境化的氛围呢?

基于生活之上,开展概念教学

南京市板桥小学郭志龙

数学离不开生活,它源于生活,同时也必将作用于生活,特别是数学中的概念,更应注重在生活中去理解与感受。“中位数”是六年级教材的一个教学内容。对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作为一节概念课,它更加注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作出决策。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我感受到:

1.从身边的生活情景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步认知中位数。

出示一分钟跳绳7个同学成绩的错乱排序情况,观察比较中,感受有序排列的益处,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数据特点,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观察最高水平、最低水平、一般水平。在学生对数据有了整体的把握上,让学生猜测平均数,增强学生的数感及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通过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不能表示一般水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平均数受偏大数影响被拉高了),从而引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你能从这七个数中选一个数吗?”最后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从“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这一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寻找到这个“合适”的数——中位数。使学生对中位数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

2.教会学生方法,夯实学生基础,使其所学更好地作用于生活。

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难点。我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简单到复杂,由有序到无序,由奇数个到偶数个。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发现、交流、反馈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3.创作生活化素材,展开讨论,在激辩中体会“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要弄清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它有什么应用价值?平时生活中因用平均数较多,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如何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实际意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通过多次比较,使学生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

首先,通过9位同学家庭面积情况(出现两个偏小数),通过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有效比较,以此来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白,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好。

其次,通过两组数据(一组数据较接近,没有偏大或偏小数;一组有一个偏大数,也有一个偏小数)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或偏大数与偏小数可以中和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确实上选择什么数来进行数据分析,有时是很显然的,有时却是很微妙的。当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都比较合理时,我认为应首选平均数;当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时,就应考虑用中位数。

最后,我安排了一道生活辨析题。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这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讨论、交流的快感。

总之,本着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以“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素材中,在问题情境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