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发病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发病分析

刘雷

(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究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的发病规律、中毒事件与工龄、年龄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生的60例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的发作时间、发病年龄、与发病工龄间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5.18±7.62)岁,平均发病工龄为(2.55±3.42)年。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患者相比,国有企业患者发病年龄显著长于前两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有企业患者发病工龄与三资企业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有企业患者发病工龄显著长于乡镇企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重点监控26岁以下年龄,1年内接毒工龄的工人,并将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卫生监督单位。

[关键词]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发病分析

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1]。慢性苯中毒是指苯及其代谢产物酚类直接抑制了细胞核分裂,导致细胞突变,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3]。临床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持续减少,最终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3]。本文笔者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生的60例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来进一步探究苯及其化合物中毒的发病规律与特点,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生的60例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1.2方法

通过国家统计局批准的“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卡”的发放来统计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患者。由专业职业病诊断机构按照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确诊。由各中毒组负责填写“报告卡”[4]。期间,应加强质量监控,即定期由职业病报告卡填写人员逐一核对交叉病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中毒工人发病年龄、发病工龄相对比

(1)不同性别中毒工人发病年龄相对比:在60例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25.18±7.62)岁,其中有17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占比28.33%;有42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6岁以内,占比70.0%。60例患者中,有25例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6.83±8.79)岁,有35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4.04±5.98)岁。所有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的18岁,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最大的54岁,为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发病年龄与女性相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不同性别中毒工人发病工龄相对比:在60例患者中,平均发病工龄为(2.55±3.42)年,最短为0.90年,最长为6.95年。6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接毒工龄小于1年,占比51.67%,该工龄阶段是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主要贡献者;有42例患者接毒工龄小于两年,占比70.0%。25例男性患者的平均接毒工龄为(3.81±5.83)年,35例女性换则会的平均接毒工龄为(1.61±1.37)年。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工龄与女性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不同类型企业中毒工人发病年龄、接毒工龄对比

经过统计发现,有4例中毒患者为国有企业工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32.52±10.32)岁,平均发病工龄为(7.73±4.43)年;有12例中毒患者为三资企业工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25.64±10.45)岁,平均发病工龄为(4.29±7.49)年;有44例中毒患者为乡镇企业工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24.40±5.86)岁,平均发病工龄为(1.60±1.61)年。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患者发病年龄两两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有企业患者平均发病工龄与三资企业患者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资企业患者平均发病工龄与乡镇企业患者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有企业患者平均发病工龄与乡镇企业患者相对比,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所有中毒患者病情分析

60例中毒患者中有3例患者轻度中毒,14例患者中度中度,43例患者重度重度。25例男性患者中有17例重度中毒,35例女性患者中有25例重度中毒。男性患者重度中毒者人数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所有患者发病季节分析

经统计,职业性慢性苯及其化合物中毒的高发阶段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60例中毒患者中,有43例患者于该阶段确诊,占比71.67%;其中,有15例患者于3月份确诊,为确诊人数最多的月份,占该时段发病人群的34.88%。

3讨论

一般认为,苯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为慢性中毒特征之一,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作业工龄一般在半年以上[5]。从本文研究发现,中毒人数最多的是接毒工龄在1年以内的工人,占比达51.67%,而26岁以内发病患者有42例,占比达70.0%,为主要贡献年龄阶段。由此可见,检验职业卫生工作应从发病工龄入手,且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预防职业病中毒方面的工作要好于三资企业及乡镇企业。这就要求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也应注意预防慢性苯中毒,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多进行自我预防。

参考文献

[1]宋学术;张华;梁艳;谭瑞霞;薛辉;于维松.2004—2013年青岛市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20):2862-2864.

[2]王杰.吉林市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11):57-59.

[3]王盈新;周鹏宇.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临床分析与防治探讨[J].医学信息,2015(1):236-236.

[4]刘月红;唐学平;相葵;潘宝忠.1994—2014年泉州市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6(2):144-145.

[5]鞠红梅;李艳.威海市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8):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