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手术的护理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中耳手术的护理配合

陈丽华

陈丽华

云南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11-77-0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胆指瘤型中耳炎均可产生多种颅内颅外并发症;随着耳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耳科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型中耳炎,乳突出由以前的清除病灶,防止颅内并发症,提高听力发展到了功能重要阶段,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为中耳炎患者实施根治手术114例,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4例,男68例,女46例,年龄6-67岁,年龄最大67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43岁,有39例为中耳乳突炎,43例为化脓性中耳炎,33例为胆脂型中耳炎,均为全麻。

1.2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耳后大弧形切口形5cm,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并取颞筋膜1.5×1cm备用,在显微镜下用电钻完成乳突轮廊化,清理鼓室和乳突腺内的病变组织,探查咽鼓管是否通畅,仔细观察面神经是否侵犯和损伤,探查听骨链用残存听小骨完成听骨链重建,用颞筋膜内植修复,完成鼓室成形,外耳道口用金霉素网眼纱条填寨,耳后切口全层三角针0/4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单耳加压包扎,经处理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2手术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中耳炎患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病史较长,给工作、学习、人际交往都带来影响,患者希望通过手术根除病变,预防并发症,恢复听力,所以较担心手术效果,而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使患者产生一种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恐惧、紧张等心理,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时要了解患者心里状态,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过程,介绍手术室先进设备,医生的技术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使具增强信心,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1.2手术器械物品的准备:乳突包,显微镜,耳科显微器械,耳种动力系统主机及耳科电钻1套,双极电凝,单极电刀、五官科专用剥离子,眼科剪、镊、无菌敷料数块,脑科手术膜,显微镜套,五官科专用拉钩,无菌小红尿管(1cm)1根(用于套单极电刀头)5ml、10ml注射器各1具,肾水(20ml生理盐水加4滴肾上腺素)三角针0/4可吸线、1号丝线,另加明胶海锦、脑棉、网眼纱,金霉素眼膏等一次性用品。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

2.2.1.1主动迎接患者,态度和蔼;给予安慰,使患者放松心情,做好手术查对工作;

2.2.1.2于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师全麻,气管插管;

2.2.1.3导尿,于患者平卧位,骨隆突处垫上软垫,注意制动,头下垫一头圈头偏向健侧,双上肢固定于身体两侧,不能与手术床的金属部位接触;

2.2.1.4术前检查显微镜、动力系统及吸引性能是否良好,并合理布局,手术显微镜摆放于床顶侧,动力不从心系统,电力输液架放于床尾,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证静脉输血,输液通畅。

2.2.2器械护士配合:

2.2.2.1提前30mm洗手,检查整理手术器械,搞好无菌手术器械台,并按手术步骤先后顺序排列,方便取拿,给显微镜套上无菌保护套,取一剪刀与血管钳将目镜周围用橡皮筋固定,目镜中央剪除塑料护套,用过的血管钳与剪刀已污染,不得再用,显向镜护套外不得接触有菌物品,麻师与巡回护士亦不得接触;

2.2.2.2熟悉手术步骤,及时准确传递器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病床周转率;

2.2.2.3医生在显微镜下操作时,器械护士动作应轻柔,不得碰撞医生;

2.2.2.4注意保管好术中标本,防止丢失。

3体会

3.1中耳手术过程大部分在显微镜下完成,解剖复杂,手术腔狭小,手术精细,所用器械特殊,仪器设备较多,手术护理配合工作应注意以下要点:

3.1.1洗手护士术前熟悉手术步骤,掌握器械性能,使用、清洁、消毒灭菌,术中要轻拿轻放,术后要注意清洗、保养,耳电钻手柄不能进水,用电钻专用清洁剂冲洗、吹干

3.1.2巡回护士熟悉手术仪器设备的操作,如手术显微镜的调节,耳电钻的连接,转速调整(40000转)滴水控制20%,电刀功率调节切20、凝15;

3.1.3患者严格别动,由于耳部手术部位解剖复杂,手术精细,尤其在清除面神经周围病灶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制动,术前手术体位摆放固定妥当、不移位;术中如有躁动及时与麻师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3.1.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妥善固定气管,防止滑脱,保护呼吸道畅,双眼贴上小贴膜保护,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蔡建芬,鼓室成形术的手术配合,现代中西医结合

杂志,2006.15(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