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后间隙麻醉在乳腺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乳房后间隙麻醉在乳腺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韩建伟

韩建伟(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311600)

【摘要】目的:探讨乳房后间隙麻醉在乳腺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房后间隙麻醉与传统的肿块周围浸润麻醉比较,了解其麻醉效果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肿块大小、肿块个数及平均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中加药次明显少于B组(P<0.05)。2组术中麻醉药使用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切除术中,乳房后间隙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肿块周围浸润麻醉。

【关键词】乳腺肿块切除术乳房后间隙麻醉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253-01

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疾病,约占乳腺疾病的2/3。其比例大致是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及乳腺其他疾病,各占1/3左右[1]。随着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乳腺乳腺肿块切除已成为临床最常见手术之一。乳腺肿块切除多在局麻下完成,患者耐受较差,通过改进麻醉方法,使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共125例,均为女性,年龄17~62岁,乳腺肿块直径在0.8~3.6cm,病灶个数1-4个。均符合以下排除条件:1.无手术病史:2.术前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3.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4.无麻醉药物过敏史;其中乳腺纤维腺瘤57例,乳腺囊性增生症42例,乳腺囊肿:16例,乳腺腺病6例,乳腺癌4例。将患者按不同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应用乳房后间隙麻醉组(A组)66例,传统肿块周围浸润麻醉[2]组(B组)59例。

1.2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将乳腺向上提起,在乳腺和胸肌之间进针,进针顺利,推注麻药容易表明在正确间隙内,将生理盐水稀释后浓度为的1%利多卡因15-20ml(用量视乳腺大小而定)一次性注入,观察麻醉效果。因患者主诉疼痛不能耐受手术继续时,需术中加药,术中加药均采用术区局部浸润麻醉。

1.3观察指标

麻醉效果,术中需加药次数及所需麻醉药总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肿块大小、肿块个数及平均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A组患者术中加药次明显少于B组(P<0.05)。2组术中麻醉药使用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2组基本临床指标和手术时间的比较

指标A组B组P值

年龄(y)26.80±10.2127.10±10.55P>0.05

肿块直径(cm)1.71±0.511.73±0.69P>0.05

肿块个数1.28±0.621.27±0.61P>0.05

平均手术时间(min)50.00±16.8252.54±17.27P>0.05

表2:2种方法麻醉效果及用药量的比较

指标A组B组P值

术中加药次数(n)0.33±0.642.83±1.19P<0.05

麻醉用药总量(ml)21.69±3.2322.05±6.39P>0.05

麻醉药以稀释后的浓度为1%利多卡因衡量。

3.讨论

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之一,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乳腺肿块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临床上多采用局部麻醉下切除乳腺肿块,多数患者术中疼痛明显,耐受差。从乳腺解剖结构入手改变局麻方法来提高麻醉效果。乳腺包囊深层与胸大肌之间有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名乳房后间隙[3]。该间隙内组织疏松,遂乳房后间隙麻醉时麻醉药物扩散迅速、均匀,为我们麻醉方法的改进提供解剖基础。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发现,乳房后间隙麻醉组患者术中需加药次数明显减少,术中患者较为安静,手术耐受性明显提高。因此,在麻醉药用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麻醉方法的改变即可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提高,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1):429-433.

[2]郭金光.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3-94.

[3]郭金光.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