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徐毅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104)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经济体和国家都开始了新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和讨论。虽然我们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我们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减少其对我国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一.货币政策概述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耕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与以前作比较,显得较为宽松。都知道前一段我国经济过热,所以央行连续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投资,缓解经济过热情况。进来经济增长放缓。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前一阵央行推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这样的政策被称为宽松的。

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实行货币政策日的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此局限性。第一,从反经济哀退作用看。由于存在所谓流动陷阱,因此给很多投机者带来了机会。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现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那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央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经济衰退政策。其效果就甚微。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变动,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否则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度,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保持了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其次,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二)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九十年代末,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说明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其最主要表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三)促使国民经济实现低通胀、高增长和物价稳定。促使国民经济实现低通胀、高增长。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央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为经济发展注入流动性,保障民生。一方面,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需要投入再发展,这就需要货币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变化,例如直接代表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78.74万亿元(2011年数据),同比增长13.0%。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民生。例如为了遏制房地产方面的投机行为,央行加大了对房贷首付和贷款利率的调整,但对于百姓保障性住房需求,则给予相应的支持。再如,按照国务院支持“三农”发展的要求,央行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给予了更多定向支持。再一方面,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要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多种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没有出现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

参考文献

[1]郭克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03,7

作者简介:徐毅(1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