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十四个地级市区位商的贺州市优势产业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2
/ 3

基于广西十四个地级市区位商的贺州市优势产业分析

谢亘欢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530022

摘要:区位商是探究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广西统计年鉴的基础数据,计算广西14个地市2013年至2017年的区位商,得出贺州市相对于其他13个地市的优势产业与弱势产业,为贺州市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探明路径,更好的指导贺州市城乡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贺州;区位商;产业经济;比较优势;城乡规划

1前言

区位商是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常用的指标,由英国著名地理学家PeterHaggett首次提出,常用于分析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产业协同区域整合的大背景下,分析确定一个城市的优势产业,除了考察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考虑城市发展的内因,更应该对比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在区域竞争中有优势的产业,结合城市本身的优势资源,将更有可能在区域竞争中胜出。本文将从广西十四个地级市的区位商出发,分析贺州市的优势产业,并预测贺州市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

2区位商与产业发展预测的关系

区位商是一种比较分析法,它并不统计产业经济指标的绝对值,而是分析某地区的产业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是否能为其他地区服务。区位商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均以贺州为例):

第一种:

首先计算贺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贺州市所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A。

接着计算全广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广西所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B。

最后以A&pide;B=区位商C。

当区位商大于1时,说明第一产业是贺州市的重要产业,产业人口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前提下还有富余,有充裕的产业资源为其他地区提供服务,该产业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属于贺州市的优势产业。

当区位商小于1时,说明第一产业是贺州市的次要产业,产业人口无法满足本地的需求,需要购买其他地区的服务,该产业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比较劣势,属于贺州市的弱势产业。

由于产业人口与产业效益并不是完全相关,故而通过产业人口计算的区位商主要体现贺州市该产业的就业容量与发展潜力,起到预测产业未来走向的作用。

第二种:

首先计算贺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贺州市所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A。

接着计算全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广西所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B。

最后以A&pide;B=区位商C。

当区位商大于1时,说明第一产业是贺州市的重要产业,产业效益高于广西平均水平,该产业占贺州市GDP的比重较其他地市为多。在产业效益上相对于其他地市具有比较优势。

当区位商小于1时,说明第一产业是贺州市的次要产业,产业效益低于广西平均水平,该产业占贺州市GDP的比重较其他地市为少。在产业效益上相对于其他地市具有比较劣势。

由于产业效益相较于产业人口而言具有不可预测性与突变性,只适用于分析现状产业的效益优劣势,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只能起参考作用。

表1:广西14地市区位商总表(2017)

3.1第一产业

3贺州与广西其他地市区位商比较分析

本文计算的区位商主要采用计算从业人数的算法,计算产业增加值的算法作为辅助。

以采用计算从业人数的算法计算区位商,主要是基于基础资料的全面性与一致性上的考虑,便于统筹不同年份的数据,受GDP统计口径变更影响较小,更能体现产业发展的脉搏。表1的统计资料来源自目前最新的广西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2018》,其中的数据年度是2017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市市辖区内的产业从业人数具有较为详细的统计,十分利于计算各产业的区位商。

由于《广西统计年鉴2018》只提供了各地市市辖区一二三产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并没有细分到各个子产业,数据的全面性与一致性较弱,故采用计算产业增加值的算法作为辅助算法,从更多的维度去考量贺州市的优势产业。

表2:第一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

3.1.1贺州市第一产业人口并无相对优势

如表2所示,贺州市第一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为1.07,接近1的基准值,与其他地市相比并无明显的比较优势,产业人口只能满足贺州市自身的需求,产业扩张与对外服务的能力还不凸显,第一产业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第一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处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3.1.2贺州市第一产业效益具有很大的相对优势

表3:第一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

如表3所示,贺州市第一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为1.99,大于1的基准值,与其他地市相比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产业效益较高。较高的区位商说明贺州市的GDP增加值中农业贡献的比例较其他地市要高,贺州市GDP的增长与其他地市而言,更加依赖于第一产业的增长。

3.1.3贺州市第一产业具有从业人数均衡、效益高的特色

贺州市的第一产业以占自治区平均水平的产业人口比重规模创造了具有接近两倍优势的产业效益,说明贺州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拥有良好的第一产业现状资源。如何发挥贺州市的第一产业优势,在城市化进程自然流失第一产业人口规模的情况下,更好的做大第一产业,成为贺州第一产业长远发展的首要因素。

3.2第二产业

3.2.1贺州市第二产业人口总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表4:第二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

如表4所示,贺州市第二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为0.38,小于1的基准值,与其他地市相比并无比较优势,产业人口尚不能满足贺州市自身的需求,不具有产业扩张与对外服务的能力。只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比较优势,制造业守成有余进取乏力,其余第二产业在产业人口上均没有比较优势。第二产业的产业人口在总体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3.2.2贺州市第二产业效益一般

表5:第二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

如表5所示,贺州市第二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为0.88,接近1的基准值,略低于广西平均水平。产业效益基本满足贺州市的内部需求,但是并没有继续向外扩张的资本,需要通过引入投资或者制订优惠政策的方式增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贺州市第二产业的潜力。

3.2.3贺州市第二产业效益较为平庸,产业人口有短缺的迹象

贺州市第二产业的产业人口比产业效益更不具有比较优势,贺州市产业人口外流的现象已经很大的影响到了贺州市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推进新的产业项目促使外流的产业人口回归,加大产业基础设施与优惠政策的力度以吸引具有竞争力的第二产业项目落户贺州,将决定贺州第二产业未来的走向。

3.3第三产业

3.3.1贺州市第三产业人口比较优势显著

表6:第三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

如表6所示,贺州市第三产业区位商(以产业人口计算)为1.48,大于1的基准值,显著高于广西平均水平,说明贺州市的第三产业人口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贺州市的产业人口在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多个产业均拥有比较优势,贺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3.3.2贺州市第三产业效益不具有比较优势

表7:第三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

如表7所示,贺州市第三产业区位商(以产业增加值计算)为0.94,低于1的基准值,略低于广西平均水平,说明贺州市的第三产业效益不具有比较优势。考虑到贺州市的第三产业具有产业人口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未来有望超过广西平均水平,实现三产兴市的目标。

3.3.3贺州市第三产业人口充裕,产业效益有待提升

贺州市第三产业的产业人口在多个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发挥贺州市诸产业的产业人口优势,提升贺州市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是贺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就业体系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把握好第三产业的发展,就能很好的稳定就业市场,对贺州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表8:2013-2017年贺州区位商变化对比表

4贺州2013-2017年区位商变化趋势探讨

通过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历年年鉴数据,如表8所示,对比贺州市各产业区位商在2013-2017年的变动情况,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考量贺州市的产业优势。

贺州市的第一产业从产业人口方面考量,正逐步具备竞争优势,区位商大于1的年数在5年中有2年;从产业增加值方面考量,一直具备竞争优势,5年间区位商均大于1,但是优势地位呈现逐年变小的趋势。这说明贺州市第一产业在未来如果需要一直保持对周边地市的竞争优势,需要着重从产业增加值角度着手,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从城乡规划的层面考量,一方面应积极改善第一产业人口的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集约节约乡村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应加大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应用,并在城乡规划用地中予以倾斜,夯实贺州市第一产业的空间基础。

贺州市的第二产业从产业人口方面考量,并不具备整体竞争优势,5年中区位商均远小于1;从产业增加值方面考量,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5年间区位商均接近并小于1,且呈现逐年远离1的趋势。仅有个别子产业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保持着产业优势。从城乡规划的层面考量,基于贺州市工业人口少的实际情况,应从一二三产融合的角度破除产业人口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产业人口短缺的瓶颈,围绕贺州市的优势产业门类,有重点的引进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优质工业企业,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贺州市的第三产业从产业人口方面考量,一直具备竞争优势,5年中区位商均大于于1;从产业增加值方面考量,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5年间区位商均接近并小于1,但呈现逐年接近1的趋势。可以说贺州市的第三产业,不论是从产业人口还是产业规模,均处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上,并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城乡规划的层面考量,应紧抓贺州世界长寿市的优异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借助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一二三产融合招商,将优质的第三产业企业门类如数字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引进贺州,并在用地布局及建设用地指标上重点倾斜,将贺州的第三产业人口优势尽快转化为规模优势。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8.[EB/OL].http://tjj.gxzf.gov.cn/tjsj/tjnj/2018/indexch.htm.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EB/OL].http://tjj.gxzf.gov.cn/tjsj/tj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