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

颜巧雯

广东绿森生态景观有限公司516000

摘要:水源涵养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价值,而且在防洪减灾、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水源林造林设计依据、林分结构优化、树种选择与配置、营造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

水源涵养林简称水源林,是指主要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循环、保护饮用水源以及防止江河、湖泊淤塞为目的的森林。无论历史研究结论[1]还是水源林营造试验结果[2]都证明,水源林在保护水源、调洪削峰、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极其显著的作用,而那些水源林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无不出现洪涝灾害增多、河水流量递减、水质劣化的恶果,生态危机使得原来受到水源林泽被的地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无不受到影响,因此保护和营造水源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造林设计直接影响水源林建设质量,为了让水源林获得最佳生态效益,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水源林造林设计依据与林分结构优化

1.1设计依据和原则

水源林造林设计应依据《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2006)、《水源涵养林建设规范》(GB/T26906-2011)、《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85-2013)、《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程》(DB44/T285—2005)、《〈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更新造林初步设计〉编制要求和说明》等,运用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等理论和方法,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以及高效、适生、合理的原则,在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树种混交搭配方式,并以作业小班为工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主要选择固土能力强的阔叶乡土树种,以推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升,同时也兼顾景观、造林施工、抚育、管护等需求。

1.2林分结构优化

2水源林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2.1树种选择的一般原则

水源林的主要功能是发挥森林特有的水文功能——截留降水,将天然降水“蓄水于林”或“蓄水于山”,因此树种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树种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符,也就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的树种。(2)应以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因为这符合植物区系与类型规律,易于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而且组织造林时树种树苗易得。(3)树冠高大,枝叶繁茂,落叶丰富且易腐烂,根系发达。(4)宜选择复层林分结构,也就是包含主林冠层、次林冠层以及下木层。(5)主要造林树种寿命长,不早衰,也不自枯,伐后更新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强。(6)多树种混交且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慢速树种与速生树种、阳性树种与耐荫树种相互搭配,以促进多龄级、多层次林分结构形成。(7)抗逆性强,耐旱、耐风、耐瘠薄、抗病害能力强。(8)水体堤岸保护林,可选择根蘖、压条繁殖或以根系、匍匐茎固土的乔灌木树种。(9)立地较差的林地,可选择能改土培肥、具固氮根瘤的树种。(10)对景观有要求的地区,可搭配观赏性好的树种。

2.2树种设计与常见树种配置

树种设计时应首先选择2~3种主林冠层的优势树种,再选择7~12种次林冠层的伴生树种,最后选择1~2种下木层树种。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惠州地区主营树种包括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锥栗(Castaneahenry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茅栗(Castaneaseguinii)、米锥(CastanopsisechinocarpaA.DC.)、楠木(Phoebebournei)、华润楠、柯(Lithocarpusthalassic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红花荷(Rhodoleiachampionii)、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木荷(Schimasuperba)、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壳菜果(Mytilarialaosensis)等。伴生树种可选择黧蒴锥(Castanopsisfissa)、阴香(Cinnamomumburmannii)、八角(Illiciumverum)、杨梅(Myricarubra)、秋枫(Bischofiajavanica)、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白兰(MicheliaalbaDC.)、香蒲桃(Syzygiumodoratum)、红花荷(Rhodoleiachampionii)、木油桐(Aleuritesmontana)、凤凰木(Delonixregia)、海南红豆(Ormosiapinnata)、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sDandy)、尖叶杜英(Elaeocarpusapiculatus)、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大叶相思(Acaciaauriculiformis)、海南蒲桃(SyzygiumhainanenseChangetMiau)、楝叶吴茱萸(Evodiameliaefolia)、富羽叶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乌桕、山乌桕、假苹婆、破布叶、潺槁木姜子、沉水樟等。下层木可选择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南山茶、土蜜树、绒毛润楠、大头茶(Gordoniaaxillaris)、铁冬青(Ilexrotunda)、红花油茶(Camelliasemiserrata)等慢生树种。

根据陈卫等人[4]对10种混交搭配试验的结果,水源林比较适宜的搭配情况如下:(1)主营树种为枫香+红花荷,伴生树种为柯、红椎、阴香、木油桐、海南红豆、海南蒲桃、马占相思,下层木为大头茶、铁冬青。(2)主营树种为红椎+柯,伴生树种为阴香、沉水樟、海南红豆、马占相思、降香黄檀、富羽叶栾树,下层木为铁冬青、绒毛润楠。(3)主营树种为柯+木荷,伴生树种为黧蒴锥、阴香、沉水樟、红花荷、海南红豆、马占相思、富羽叶栾树,下层木为铁冬青、鸭脚木。上述搭配林分平均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4a)相对较优。

3水源林营造模式选择

3.1混交方式

水源林混交方式常采用带状、块状或株间模式。大多数立地条件下都可采用带状混交方式,例如乔灌树种混交、阳性树种与耐荫树种混交等,并可采用3~5行作为一个条带。当树种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或者地形较为破碎时,可采用块状混交模式,但通常块面积不宜超过1亩。山地、丘陵可采用株间混交模式,混交比例可超过40%,但严禁土地瘠薄或严重水土流失的地方采用株间混交模式,因为这种混交模式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种间竞争矛盾激化。

3.2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直接影响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林木生长状况及混交效益,所以应重视混交比例的选择。通常,多树种生长过程中混交比例会发生变化,但应保证主营树种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一般竞争力强的树种比例不宜太高,而竞争力弱的树种比例可以高一些。造林初期伴生树种比例应占总株数的1/4~1/2。

3.3造林密度

采用1年生、苗高40cm以上的容器苗造林时,可以合理密植并采用株行距2.5m×2.5m,新造水源林密度不宜小于150株/亩,补植套种不宜小于100株/亩。通过适当密植可以迅速形成林分,有利于发挥营林技术的优势。

4结语

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对于保护与涵养水源、消减洪峰、平抑枯水期水量过少、维持江河水量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水源林的建设质量,在造林设计时应精心选择树种、合理布局,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水源林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向品.广东省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湿地水源林营造技术探析[J].园艺与种苗,2013(2):27-30.

[2]胡新颖,王明怀,连辉明,等.广州市流溪河水源林涵养水源研究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6):27-33.

[3]李建军,张会儒,王传立,等.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结构优化模型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3):23-28.

[4]陈卫,康敏明,杨鹏,等.东源县东江水源林树种选择[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