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概况

余大海刘运双朱华强

余大海刘运双朱华强(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6210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3-0100-03

【摘要】C反应蛋白是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目前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已相当普遍和深入,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的诊断和预测。本文对超敏c反应蛋白在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和上皮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许多炎症事件的发生,随着CRP在一些疾病中生理病理的研究进展。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它在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病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对超敏c反应蛋白在各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1hs-CRP与感染性疾病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hs-CRP不仅能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而且可通过hs-CRP测定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当机体被细菌感染时,血清中的hs-CRP浓度明显升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而被病毒感染时,hs-CRP增高不明显,血清浓度正常或轻微升高。特别是小儿感染性疾病,hs-CRP可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hs-CRP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的含量极其微少,且hs-CRP测定不受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索的影响,可直接反应机体的感染程度。直到病症得到控制、炎性反应得到吸收时CRP水平才下降,故检测hs-CRP水平对鉴别小儿疾病性质非常有意义[1]。SasakiK,FujitaI[2]等的研究表明,在感染的急性期,可以同时监测hs-CRP和寡聚腺苷合成酶,将hs-CRP与寡聚腺苷酶比值的10倍作为一个鉴别指标,在细菌感染时该指标为3.9-50,而病毒感染时明显降低为0-0.9,这个指标可以在发病最初的5d内测定,从而区分感染的类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时间。

hs-CRP升高持续时间与几乎与病程相当,一旦疾病恢复,hs-CRP含量即迅速下降,对临床预测病情有很好的帮助。郜小岳,张维莲等[3]通过对超敏C反应蛋白对血液病患者细菌真菌感染鉴别的研究显示,hs-CRP的变化水平可了解病情的发展方向,如hs-CRP值下降缓慢、徘徊不定或骤然升高,说明可能合并其他感染或治疗无效。若hs-CRP持续升高或再度回升,提示病情不稳定,必须予以重视。为此,在病程中作一系列的hs-CRP测定,对观察病情是否加重、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治疗监控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此外,hs-CRP还能用来观察抗生素的疗效。

2hs-CRP与心血管疾病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RP是反映炎症病变的主要生物标志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s-CRP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hs-CRP可激活补体,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润、聚集,造成血管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hs-CRP也能与脂蛋白结合,产生大量终末复合物,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在血管硬化损伤处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黏附因子,使内皮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硬化进展[4-5]。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CRP和冠心病发病率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栓形成,除了是一个脂肪堆积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王茸,肖春洁等[6]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表明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相关的促炎因子,hs-CRP水平在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的斑块不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介导和标志物,因此CRP与血栓形成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奚耀,钱义明等[7]对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心肌受损的程度。CRP是一项反映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独立指标,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研究表明,CRP增高和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这一结果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虽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尚不能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8]。因此,hs-CRP水平检测是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检测指标,可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

3hs-CRP与脑血管疾病

hs-CRP作为反映血管炎症状况的非特异性指标,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hs-CRP可与脂蛋白结合而激活补体系统,继而产生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造成血管内膜受损,细胞损伤,并可造成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增加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危险。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显著升高,脑梗死与脑出血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呈显著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9]。

另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证实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于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血管病高危人群,hs-CRP水平的明显升高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10]。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1]。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早期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12]。

4hs-CRP与糖尿病

临床研究表明血浆hs-CRP水平与糖尿病存在协同作用,血浆hs-CRP水平升高的人群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病人血浆hs-CRP水平普遍升高。1-型糖尿病人群的血浆hs-CRP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A1c、总体血脂控制情况显著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脂代谢障障、腹壁多脂症等高代谢综合征表现时,血浆hs-CRP水平也相应升高。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hs-CRP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而单纯糖尿病患者hs-CRP又高于正常水平。这些均提示hs-CRP作为炎症介质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2-型糖尿病是免疫和慢性炎症性疾病[1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是在代谢紊乱与血流动力学机制基础上,慢性炎症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4]。因而探讨亚临床炎性反应在代谢综合征、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具有广泛用途。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游离脂肪酸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直接损伤到血管内皮,由于血管收缩、炎症反应、脂蛋白沉积、泡沫细胞脂质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大血管病变。

因而hs-CRP作为一个低水平炎症的重要筛选指标,对于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在其治疗和预后中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优于单独检测血脂来判断这方面的作用。因此,定期联合检测hs-CRP及血脂,对于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hs-CRP与颅脑损伤

hs-CRP可以用来观察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疗效。国内张吉平,王长平等[15]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hs-CRP的变化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hs-CR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这说明hs-CRP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伤情越重,hs-CRP的下降速度越慢。hs-CRP蛋白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可见,颅脑损伤后hs-CRP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6降低hs-CRP的临床意义

目前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血浆CRP。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在CRP浓度最高时最强,这种作用随着CRP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物(他仃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hs-CRP浓度来抑制炎症反应,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可减少新发2型糖尿病。国内的研究也认为,联合普罗布考用药后,急性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hs-CRP降低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提示二者联合可能有进一步抑制ACS患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16-17]。

总之,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由于其在血液中浓度一般相对稳定,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同时检测不受时间的影响。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和精确度及灵敏度的提高,目前hs-CRP的应用领域己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预测、诊断和监测等多方面,随着hs-CRP标准化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使hs-CRP能更好的为大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自武.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外周血碱性磷酸酶积分在细菌感染中应用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572.

[2]SasakiK,FujitaI,HamasakiY,etal.DiferentiaLingbetweenbacterialandviralinfectionbymeasuringbothC-reactiveprotein2'-5'-oligoadenylatesynthetaseasinflammatorymarkers[J].InfectChemother,2002,8:76-80.

[3]郜小岳,张维莲,宫敬智.超敏C反应蛋白对血液病患者细菌真菌感染鉴别的意义[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1):25.

[4]刘刚.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5):614-615.

[5]万惠,姚伟峰.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相关性研究[J].右江医学,2006,34(5):459-461

[6]王茸,肖春洁.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5):432-433.

[7]奚耀,钱义明,顾晓刚,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血浆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6):524-526.

[8]李波,王学敏,李献良.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药,2007,47(19):102-103.

[9]周伟君,童建菁,叶静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6):325-328.

[10]林忠荣,林德琳.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2):135.

[11]詹建梅,俎德玲.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5):334-335.

[12]薛静,吕丽霞.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血栓与止血学,2007,13(1):12-13.

[13]张恩丽,岳卫平,柴华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558-4559.

[14]杨世峰,尹爱萍.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3):432-434.

[15]张吉平,王长平,刘颉,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7,8(5):329-330.

[16]谢荣宇.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61-62.

[17]高翔宇,严松彪,陈晖等.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北京医学,2008.3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