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的探析

韦绍泽

(黔南州精神病医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攻击行为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各50例,利用DSQ对各组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高,运用中间型防御机制频度相对较高,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低。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更多地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对其人格中存在的不良机制进行矫正,尽量减少其攻击行为。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防御机制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72-02

绝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主要表现在患者言语攻击或在某一瞬间突然袭击他人,造成不同程度心理及生理上损伤行为。临床有资料报道,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1]。临床有许多学者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行为、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对患者攻击行为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往往缺乏一致性[2]。本文作者尝试对精神分裂患者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该类患者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方面是否存在联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组展开研究,男33例,女17例,年龄17岁~67岁,平均(34.45±9.53)岁,患病时间为4个月~49个月,平均(26.42±7.43)个月,入院时BPRS评分(45.98±12.43)分;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攻击行为5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年龄18岁~66岁,平均(34.37±9.67)岁,患病时间为3个月~48个月,平均(26.25±7.36)个月,入院时BPRS评分(45.33±12.11)分。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BPRS评分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利用DSQ(防御方式问卷)对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估,包括成熟型、中间型、不成熟型3个防御机制以及掩饰度4个评估因子,共88个条目,采用1~9级评分标准,患者DSQ评分越趋近于9,则说明患者应用该防御机制频度越大,对比分析此类患者攻击行为与其心理防御机制之间存在的联系。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数据得知,两组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除被动攻击方面无明显差异,投射、躯体化、幻想、分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运用频度最高。运用中间型防御机制患者仅同一化、隔离、伴无能之全能、假性利他以及制止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中间型防御机制运用频度相对较高,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低。

表比较各组患者心理防御方式

3.讨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重要且持久的人格维度,不属于精神病患者病理现象,是人们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方式,借助该防御机制,自我调节心理情感、行为与现实之间关系,维持内外界平衡关系。临床有研究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多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其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3],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更多的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对该类患者而言,该防御机制可以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痛苦,虽然健康者对此类患者行为感到难以理解或认为其行为不良[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高,其次是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这与上述观点基本相吻合,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可能与患者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而患者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可能与患者精神疾病病理改变情况有关。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更多的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对其人格中存在的不良防御机制进行矫正,尽量减少其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徐芳芳,张金响,陈敏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2):126-128.

[2]王旭荣,林振强,曹莉萍等.暴力攻击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J].广东医学,2012,33(15):2303-2305.

[3]刘小芸.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643-645.

[4]张红胜.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6):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