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中停连的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小学语文朗读中停连的指导

赵雪晶

辽宁省朝阳市文化路小学122599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的朗读教学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正确”一项,既包括字音正确,内容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也包括停连的正确。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小学生唱读、顿读或读破句子。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好朗读时的停连。停连,是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技巧之一。在朗读时声音的休止、中断叫停,那些有标点而不中断语音的地方叫连。

一、句子中的停顿

一般说来,在朗读一篇文章时,题目与正文间停三拍;句号、问号、叹号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这类停顿可以以标点符号为依据。小学生处理不好的是句子中的停顿,特别是长句子的停顿。

1.通过停顿,传达恰切的意思

朗诵是为了听,停顿恰当,才能让人听懂。如果停顿安排不当,听者也许会理解成别的意思,甚至让人莫名其妙。

古时候有个由于停连不当造成的笑话:一位吝啬的富人准备请一位私塾先生教其子女读书。当问及伙食标准时,私塾先生写下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富人将其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便请了这位先生。但教书第一天,当私塾先生看到席上只有一碟蔬菜时便勃然大怒,拿着条子说:“明明说好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你怎么不守诺言呢?!”

《杨氏之子》中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要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如果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那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了,因为我们知道孔雀并不是人们饲养的鸡、鸭、鹅之类的家禽。

由此看出,停顿的不同完全可以造成意思的改变,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对停顿。

2.通过停顿,使语意更明晰

有些长句子,具有多层定语或状语,在停顿时,要注意弄清结构和层次。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个句子选取王熙凤的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通过若干多层定语,极力铺陈王熙凤的装扮,显出她尊贵的地位,也露出她的俗气。在朗读时,多层定语要读出恰当的停顿,才能使作者的意图充分地显示出来。

下面这个句子是具有多层状语的:

许多同学/昨天/在办公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在朗读时,我们要先划分清楚其中的短语,然后才能正确理解句意。

3.通过停顿,体会词句之间的并列关系

作品里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要停顿。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里的“燕子”“杨柳”“桃花”是并列关系,“燕子去了怎么样”“杨柳枯了怎么样”“桃花谢了怎么样”也成并列关系。这样处理,有利于形成并列的感觉,使语义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奏感。

4.通过停顿,强调关键词语

为了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就在前边或后边、以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所强调的词句突现出来。

《白杨》一课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三个句子出现了三个“只知道”,那么,在三个“只知道”的背后,孩子们又“不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这份工作有怎样的意义;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去新疆读小学,将来再读中学,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以后还会回去吗;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什么样的地方,环境是怎样艰苦。在每个“只知道”后面停顿,可以起到强调作用,使读者、听者充分感受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及父亲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5.通过停顿,体现文本表达的情感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朗读者可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有些停顿由心里情绪决定,恰如其分地停顿能更充分地体现文本表达的情感。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在“昨天是”后面停顿表达的自己极为悲痛的心情,也与前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相呼应。

二、句子中的连接

连接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连接分为直连和曲连两种。

1.直连

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例如:“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经、史、诗、词”“长江、黄河、万里长城”之间不用停顿换气。

2.曲连

曲连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紧扣的感觉。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在逗号之间做到声断气连,更能体现出作者欣喜、欢愉的心情。

进行朗读中停连的指导,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感悟。如:范读、跟读、先画出停顿标记后再读、自读、对读等。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好句中的停连,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