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高校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分析

陆光辉

陆光辉(广西桂林医院东城校区医务室541004)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药物安全使用上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大学生对药品知识和药物安全使用行为,加强对大学生药品知识教育,以改善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药物知识用药行为大学生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药疗的现象及日常就诊用药不合理选择非处方药的不良习惯和其日常自我用药时存在凭经验用药、模仿别人用药、随意增减药物的用量、多药并用和重复用药等不良用药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

1安全用药知识相对缺乏

药物是指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是人类防御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合理使用可以防病治病,保障身体健康;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给健康带来损害。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增加,药品的使用进一步频繁了,有些药物的知识多来源于父母指导,也有部分来自药物的说明书和自身或别人的经验、电视广告等,通过相关的健康教育而获得有关药物使用的知识相对较少,导致用药知识匮乏,造成滥用药,乱投医现象非常严重[1]。有部分学生认为新药比老药好、药价越贵越好,中药没有不良反应,认为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是万能的。当前药物损害触目惊心,药源性畸形、药源性耳聋、药源性休克、药源性肾损害、药源性细胞变异等在各类杂志上不断报道,据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在我国患者中每年有191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为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2]。

2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2.1盲目相信媒体广告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医疗市场比较混乱且竞争激烈,各种医疗药品广告铺天盖地,其中许多广告虚假不实,误导夸大了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药品广告也几乎完全忽略了药品的不良反应。在校学生大部分人由于人生阅历比较浅,容易盲目轻信广告或媒体的宣传,尤其是网络媒体,导致学生看广告吃药、随意自主买药服用的现象较多,轻则对病情造成拖延,重则对身体产生严重的损害。

2.2.药物的滥用和不遵医嘱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患者对自身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同时又缺乏基本用药的知识,往往看广告吃药,把抗菌药物看作“万能药”,到医院就诊时经常点名要抗菌药物,而且越贵越好、越新越好。在用药过程中由于给药操作方法有误、给药时间间隔不符规定、给药前未能正确配制、给药错误等造成不遵从医嘱的原因,往往给已经制定好的治疗计划没能得有效的执行而造成失败,给治疗带来困难。不少患者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自身的原因,擅自增减药物的用量甚至停药物,以致达不到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进而达不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2.3擅自用药

有些患者在身体不适时,不愿到医院进行就诊,而是简单地根据药品说明书用药,不顾药物的作用原理及狭窄的适应症、严格的禁忌症、严重的毒副作用等,可能导致药源性的脏器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和感冒,不管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指症,随意应用抗生素、抗感染药物,结果是小题大做,同时会导致正常微生态平衡失调。药物使用过程中更换过于频繁或久用不换,不从本身的病理生理情况出发,进而出现肝、肾、神经的损害等不良反应,同时会引起二重感染和抗药性、耐药性,再遇到同样的细菌感染,抗生素不起作用。用药过程中盲目加大药量、随意减量或停药等现象。

3对策

3.1消除学生在寻医问药中存在的误区

应加强大学生合理用药的健康教育,要利用校园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板报及校园网络开辟用药知识的专栏,增加医药知识的覆盖面;把合理用药知识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内容,由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经过定期学习和培训的校医院专业医生进行授课,正确指导学生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纠正其对药品的好坏评价,不能以其价格高低、品种新旧、原产地的名声来决定,而是应看它适应症的范围、疗效的大小、疗程的长短与毒副作用的多少来决定。新药不等于好药,随着制药技术及医学的快速发展,新药的开发周期日渐缩短,好多新药品种没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考验,它的毒副作用暂时还无法显现。

3.2加强对合理就医用药的指导

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利用高校医院优势,在高校中加强药物知识的普及,培养规范合理安全的用药行为,对前来就诊的学生应尽可能详尽地向他们介绍医药知识,指导学生正确选用药物,恰当的用药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并鼓励学生积极咨询药物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医学保健知识。消除自我滥用药物现象,在用药时要因人因病而异、药物选择合理、剂量有效、给药途径恰当。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必要的用药常识,正确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杨俊岭.某校大学生用药知识调查.中国校医,2008,22(1):71-72.

[2]刚红,李健.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也应把住药品宣传关,中华实用医学,2005,7(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