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数学教学应有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课改下数学教学应有转变

李超霞

河南义马市第一初级中学李超霞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数学教学教研实践中的探索,认识到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要在教学中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一、转变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1.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2.改进教学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所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成套的题目进行模式化训练,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强,即使由某些应用似乎是被迫的,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还停留在口头上.新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数学能力一般由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等组成.其中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包括了对数、式、数学符号、数量关系、对数与式变换的认知;对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实物与图形的互相转化、图形中元素的认知;对命题结构、论证的一般方法的认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问题的识别、分解、转化能力、解题的探究等.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要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进行,不能认为必须有了前者才能进行后者,否则导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进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从数学教育的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重点.

三、转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陈述.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北师大实验教材〈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重新认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地位变化,采取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