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 2

精神病人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叶春生1钟煜林2曾宪平3胡卫珩4曾庆志5

叶春生1钟煜林2曾宪平3胡卫珩4曾庆志5

(1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广东广州510510)

(2广东省工人医院精神科广东广州510720)

(3韶关市新丰县慢性病防治站广东韶关511100)

(4广东省工人医院精神科广东广州510720)

(5广东省工人医院精神科广东广州510720)

【摘要】目的精神病人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患者80例临床资料。用随机方法把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常规均用抗精神病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对照组37例,观察组43例,观察组用左匹克隆(或丙二氮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有效的心理疏导治疗。结果通过对睡眠障碍的干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促进血糖控制达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病人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病共病糖尿病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32-02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精神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有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失眠发生率为47%左右,其可能是精神病并发症(代谢障碍)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1,2]。精神疾病患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也有增多,不但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睡眠障碍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增加罹患T2DM的危险[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共病糖尿病,与并睡眠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直201年4月收治的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3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3.5±9.9岁,职业类别:无业26例,工人24例,农民20例,公作人员10例。婚姻状况:未婚35例,已婚25例,离婚或丧偶20例。患者参照CCMD—3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早醒者25例,时睡时醒者24例,人睡困难者20例,通宵不眠者11例。

表1:两组病人病程和年龄的比较

从表1说明,两组病人病程和年龄的比较无明显差别。

1.2治疗方法

首先对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应用常规的治疗精神病,糖尿病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与口服左匹克隆,一次7。5mg—15mg(1~2片),睡前服用或入睡困难时服用。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对于因为受心理因素影响而失眠的患者,需做好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包括使患者感知紧张的存在,鼓励患者尽量放松精神,促进自律神经活动,向着利于睡眠的角度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听听轻音乐诱导睡眠发生。

1.3观察指标

1.3.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

通过PSQ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由l8个条目组成,共包括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各个成份的总分累计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睡眠质量疗效判断标准显效

有效:白天睡眠时间<2h,夜间睡眠时间>6h。无效:白天睡眠时间<6h,夜间睡眠时间4—6h;白天睡眠时间>8h,夜间睡眠时间<4h。

表2:两组病人匹兹堡睡眠质量数比较

从表2:两组病人匹兹堡睡眠质量数比较看,观察组通过对睡眠障碍干预,睡眠障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3干预方法

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每天测定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c)及空腹胰岛素(Fins)等;测定合并睡眠障碍的T2DM经改善睡眠的干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根据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水平。在研究期间,所有降糖药物的治疗保持不变。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P<0.05),但观察组明显优越对照组。

经过3个月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都显著性改善,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进步,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及Fins、C肽HO—MA—IR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3。

表3:患者经过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x±s)

从表3说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糖得到控制、达标,p值<0.05。

2讨论

2.1精神病患者常会出现以失眠症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为人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通宵不眠等[4,5]。睡眠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同时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理现象,其更是人体脑部疲劳得到缓解的最佳方法[6,7]人脑和睡眠密切相关的解剖部位主要是额叶底部、眶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精神病患者脑部疲劳较为严重,因其对周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兴奋、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疗效。精神病患者睡眠维持障碍、早醒与体质量减轻、精神运动性一般同时存在,说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作用明显增强,其生物学改变多是去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活性过度,从而引起睡眠障碍。精神病并睡眠障碍患者也与其个人特点密切相关,精神病和睡眠障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改善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本组在可以降低患者清醒程度和运动精神行为能力损伤程度,大大的缩短入睡时间和减少清醒次数。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患者。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观察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

2.3健康人血清葡萄糖水平波动范围较小。肝脏葡萄糖异生以及胰岛素依赖性组织(如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与非胰岛素依赖性组织(如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是维持血糖稳态的主要因素[8]而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均可调节上述葡萄糖的稳态过程,已经为许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所证实。本文对睡眠障碍对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和IR的影响进行探讨。健康人体全天葡萄糖耐量存在一定差异,午夜时因拮抗激素分泌水平的下降,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对较高,葡萄糖耐量相对较好[9]。而睡眠障碍可打乱这种节律的变化。因此,睡眠时间和质量的改变对糖耐量和葡萄糖内环境的稳定具有调节作用。一些研究资料也证实[10],睡眠障碍如睡眠时间减少或维持熟睡困难可增加肥胖或罹患T2DM的风险,提示睡眠障碍可影响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控制。该项研究显示,合并睡眠障碍的T2DM患者的FPG、2hPG、HbA1c及Fins、HOMA—IR均明显增高,而且还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经过去3月的治疗,通过对睡眠障碍的干预,2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的研究资料相符。睡眠障碍可导致夜间生长激素和傍晚时的可的松水平升高,而且胰岛素拮抗激素的水平增加,提示胰岛素抵抗性增加,从而促使葡萄糖的稳态发生改变。甚至失眠也能使致炎症因子增加[11]。长期睡眠不足可引起低度炎症反应,加重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该研究显示,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空腹血糖和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提示经过改善睡眠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获得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精神人共病糖尿病(T2DM)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治疗上要双管齐下,控制精神症状同时改善睡眠,给血糖控制达标起到很好作用。应该关注睡眠障碍在T2DM患者空腹高血糖发生中的作用,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

通过本文的研究,精神病共病糖尿病伴睡眠障碍的病人治疗精神病、控制血糖,应用药物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干预了睡眠障碍,睡眠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对缓解精神症状,控制血糖达标是一举两得的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2]张朝辉,宋景贵.卒中后抑郁单胺类递质与睡眠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2):188-190.

[3]YaggiHK,AraujoAB,MckinlayJB.Sleepdurationasariskfactorforthedevelopmentoftype2diabetes.Diabetes(;are,2006,29:657661.

[4]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f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5]谷玉平,何小燕,陈俊斌,等.急性脑卒中并睡眠障碍120例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8):2062—2063.

[6]黄长海.精神患者睡眠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3代医药,2010,17(31):22—23.

[7]谢帆.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及处理叨.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11-13.

[8]KahnCR,SaltielAR.Themolecularmechanismofinsulinac—tionandtheregulationof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KahnCR.JoslinSdiabetesmellitus.4thedition.Boston:I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05:145168.

[9]VanCauterE,PolonskyKS,ScheenAJ.Rolesofcircadianrhythmicityandsleepinhumanglucoseregulation.EndocrRev,l997,l8:7l6—738.

[10]OgdenCI,CarrollMD,CurtinLR,eta1.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intheUnitedStatesl9992004.JAMA,2006,295:1549一l555.

[11]IrwinMR,WangM,Campomayorc(),eta1.Sleepdeprivationandactivationofmorninglevelsofcellularandgenomicmar—kersofinflammation.ArchInternMed,2006,l66:l756-l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