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议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舒建容

舒建容(邵阳工业学校)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而如何对衍生工具进行计量,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政策的考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计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国会计计量的经验,提出了对衍生工具会计计量的建议。

关键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

1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现状

近年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以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例,四家上市银行2002年年底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已达350亿元,品种包括利率掉期、利率互换、汇率互换、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掉期交易等。但是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除了招商银行在法定会计报告和补充会计报告上同时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三家只在补充会计报告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披露,而它们在法定会计报告中的披露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方面,招商银行是在表内披露,而其他三家是在表外披露。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招商银行对非套期保值目的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套期保值目的的按名义价值计量,而其他三家均按名义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方面,招商银行把每期公允价值的变动额确认为损益,而其他三家都是在合约正式交割时才确认损益。

由于没有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在报表中反映出来,报表使用者无法获知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的利润波动及其风险。

2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实务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较常用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已实现的衍生金融工具价值损益才予以确认,未实现损益一般不作表内确认。风险信息的披露也严重不足,未交割的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不作表外披露。这种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已为诸多案例证明了在揭示衍生交易风险上的内在缺陷。

2.1现行会计计量原则的重大不足现行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即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这种计量属性的缺陷在于:①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唯一的会计计量单位。②以交易的实际发生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依据。③以交易发生的原始成本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就将维持其属性,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可能尚未发生,所以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不符。

2.2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现行财务会计对资产和负债本着“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相应地要求对已实现的损益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因而,这种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被纳入会计报表的只是可以货币化的数量信息,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的信息无法反映。②会计报表具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式,无法反映企业的特殊经济业务。③会计报表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方面的信息。④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一种以历史成本揭示的账面信息,不能反映经济环境发生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然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发生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而这些未来的财务变动在传统会计报表上根本无法反映,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误导性,致使风险无法及时预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无从下手,满足不了信息决策者的需求。这也是近几年来衍生交易风波频频发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3美国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制度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3.1会计报告: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披露1990年3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05号(SFAS105)《对衍生金融工具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的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上述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面值、保证金、协议价值、名义价值、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会计政策、担保情况以及担保未能兑现时的预期损失等信息,主要强调表外披露。

1991年12月,FASB颁布了SFAS107《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会计报表或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1994年10月又颁布了SFAS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SFAS119是对SFAS105的补充,把对项目金额、性质以及各种合约条款的披露推广到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不再局限于那些带有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项目。

1998年6月,FASB公布了修订后的SFAS1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SFAS133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资产的权利或负债的义务,故应将其在会计报表内列示。至此,美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报告完成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披露的演进历程。

3.2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陷入财务困境,但是在此之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会计报告往往显示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因此,监管者开始质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报告,因为它不能向监管者发出预警信号;而投资者也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报告不满,因为它误导了投资者的判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家。FASB于1984年8月发布了SFAS80《期货合约会计》,而1991年颁布的SFAS107规定,以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应以公允价值在会计报告中列示,还要求企业披露估计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运用的方法和重要假设。1998年颁布的SFAS133又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非套期保值项目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规定的套期保值项目应采用专门的对冲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值的会计处理方法。至此,美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完成了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到市场价值计量模式再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进历程。

3.3会计确认:从合约到期确认损益到价格变化当期确认损益在传统的以实现原则为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到期以前是不确认损益的,直到FASB发布了SFAS80,才规定非套期保值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价格变化应在当期确认为损益。

4对我国衍生工具会计计量政策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会计计量政策无法满足人们对衍生工具信息的要求,考虑到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长空间和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分阶段对会计计量政策进行改革。

4.1第一个阶段金融市场状况: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还不大,国内衍生金融市场缺乏。

会计计量政策:在这个阶段可以不改变会计报表的结构和数量,只是提高衍生交易在表外附注的地位,即主要依靠表外披露。

4.2第二个阶段金融市场状况: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汇率的波动加大,风险防范和管理成为国内银行和企业的普遍意识和客观需要,主要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衍生交易,衍生交易量在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国内衍生金融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

会计计量政策:表外披露内容除衍生合约的明细内容外继续保留,并可以通过增加专门的明细表工使用者参考;以公允价值确认计量。

4.3第三个阶段金融市场状况:对国际衍生市场参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或者对投机性衍生交易限制的放松或规避,国内衍生金融市场已比较完善,在国家总体经济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前两个阶段也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此时我们的衍生会计应该着重与国际接轨。

会计计量政策: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将资产负债按流动性分类改为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为金融性资产/负债和非金融性资产/负债,将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纳入资产负债表内;以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徐筱婷,马广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基金投资的影响[J].投资研究.2007(10).

[3]仲巍.《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问题和计量》的相关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2006(4).

[4]袁媛,刘文朝.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

[5]罗航宇.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6]董文军.衍生金融工具套计计量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8(9).